文档介绍:皇甫诞碑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随:即隋朝,古随、隨、隋通用。柱国: 官名。战国楚、赵置, 位令尹、相国下, 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 84) 置柱国大将军, 41 年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 用以安置权臣。西魏大统三年( 57), 以宇文泰为之, 省称柱国。大统十六年以后,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是西魏的最高官职, 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北周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 正九命。建德四年( 575 ),在其上置上柱国。隋代以正二品散官, 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唐代为十一转勋官,比从二品。宋代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政和三年( 111 )罢。金代亦为十二阶勋官第二阶,从二品。元代为十阶勋官第二阶,从一品,只用于封赠。明代为十二阶武勋第二阶,从一品。清废。左光禄大夫: 文散官名。( 文散官, 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 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 晋始于光禄大夫外加置。隋炀帝定散官称号为九大夫、八郎。左光禄大夫正二品, 右光禄大夫次之、从二品。唐以下不设。弘义:散官名。唐- 令狐德棻《隋书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特进, 左右光禄, 金紫、银青等光禄大夫, 用人俱以旧德就闲者居之。自一品已下, 从九品已上, 又有骠骑、车骑……广德、弘义、折冲……偏、裨等将军,以褒赏勋庸。”明:谥号。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于志宁制银青光禄大夫: 文散官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 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加金章紫绶者, 称金紫光禄大夫; 加银章紫绶者, 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宗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 清代升为正一品。行太子左庶子:唐- 杜佑《通典》记载“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大唐亦各二人, 分掌左右春坊事。”于志宁贞观三年以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散骑常侍为从三品, 太子左庶子为正四品,高位带低职,乃称“行”。黎阳县开国公:按唐朝的封爵,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 食邑万户, 正一品; 二等为嗣王、郡王, 食邑五千户, 从一品; 三等为国公, 食邑三干户, 从一品; 四等为开国郡公, 食邑二干户, 正二品; 五等为开国县公, 食邑—干五百户, 从二品; 六等为开国县侯, 食邑一千户, 从二品; 七等为开国县伯, 食邑七百户, 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 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 1000 0 亩,郡王 5000 ,国公 4000 亩,郡公 500 亩,县公 2500 亩,侯 140 0 亩,伯 1000 亩,子 800 亩,男 500 亩。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肃煞:即肃杀,指天气寒冷,草木凋落。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叔世:叔,衰,末。叔世即末世。艰虞:指艰难困苦的时代。如此评价,必后世所为。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衔须:口含胡须,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的样子。《后汉书- 独行传- 温序》: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 ‘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结缨: 系好帽带, 表示从容就死。《左传- 哀公十五年》:“子路曰: ‘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旌常英声:美好的名声。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 “俾万世得激清流, 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记牒:史册、文字记录。徽烈:宏业,伟业。三国-魏- 应璩《与王将军书》: “雀鼠虽愚, 犹知徽烈。”旂常: “旂( qí)”和“常”,指王侯的旗帜,代指王侯。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翰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时值乱离, 衅起萧墙。”蕃翰:《诗经- 大雅-板》:“价人维藩, 大师维垣, 大邦维屏, 大宗维翰。”毛传: “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 “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亦喻指藩国。《晋书- 张方传》: “晋氏之祸难,实始藩翰。”唐- 吴兢《贞观政要- 安边》: “且光武居河南单于於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强逾七国,势重三监七国: 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 因于前 145 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监: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 殷都以西为鄘,殷都以北为邶( bèi ),分别有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之,总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