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hxhcwq 2021/4/1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复习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二复习要点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 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件正义的事情

  框题二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兵民组织

  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准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旅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准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义务是权利的基础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框题三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社会生活构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1、我们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参加选举活动、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活动、参加政治社团活动等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框题一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选举方式的选择

  1①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