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大教授:
高收入群体逃离公立学校,进入民办学校,就会出现民办学校的良性循环,公立学校的恶性循环。
民办学校在收费、生源录用方面全部有相当高的自主权,部分民办初中、小学一年学费二十几万人民币,孩子又是千挑万选的,生源好、收费高、吸引好的校长和老师,形成良性循环。公立学校则会所以不停地流失好生源、好老师,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继续把公立学校办好,才有可能让阶层固化来得缓一点。
2021年,北京大学教授王蓉受邀成为财政部教授,参加设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便是中国无偿义务教育背后的财政支持制度。2021年,修订,“中国最终实现了真正的无偿义务教育”,王蓉至今难忘当初那份自豪和鼓舞的情绪。
同一年,时任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家的学者路易斯·克劳奇LuisCrouch给王蓉写了一封邮件,称她有一篇“不被世界银行许可发表的论文”,期望能和王蓉分享。
克劳奇在她在那篇名为的论文中写道:国际机构的如此提倡,造成发展中国家误认为无偿教育是万灵药,却忽略了处理无偿政策下大家的期望的复杂性。
克劳奇认为,社会中富裕的那群人会离开公立学校,也带走公共教育预算的政治支持。长此以往,公立学校越来越差,成为“低劣”的代名词,成为“穷人最终的避难所”。
王蓉对克劳奇的看法大感震惊,强辩几句,称国家和制度背景不一样,且中国的贫富差距不大,不应如此消极。
她们没有说服相互。
但仅仅过了几年,王蓉便惊觉中国的现实情况愈发像克劳奇描述的那样。202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八亿多人摆脱贫困。伴随大家收入差距的不停增大,部分地域的公立教育式微,越来越多的资源涌向私立教育或称民办教育。
一线城市的私立学校动辄就是六位数的天价学费,各类校外补习机构更占据了学生和家长的大量课余时间。2021年,上海中考成绩排名前十的学校全部是私立学校,无一所是公立。一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浙江、江苏、广东等。
随之加剧的,是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焦虑。很多公立学校的成绩连所在地的平均分数全部达不到,私立学校尽管竞争剧烈、学费昂贵,学生和家长仍然趋之若鹜。公立和私立教育两极化的发展趋势,让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作为一个学者,你不能去撒谎,不能意识到问题后却假装没有发生”,2021年,王蓉发表论文,指中格局,一时间在舆论中引发轩然大波。
▲图为2021年,北京一所农村小学的学生打乒乓球
高收入群体逃离公立学校,进入民办学校
教育的“拉丁美洲化”,指在人口收入差距显著的社会中,大量中高等收入的家长可能逃离公共教育体系而在私立部门中寻求更高水准的服务,公立学校逐步成为低劣质量机构的“代名词”。
假如社会中高层次教育的好学校全部是公立教育,如精英型的公立大学,且政府对这些机构采取高补助或无偿的政策,这就会造成一个极端的教育不公平格局:
社会中的优势群体在私立中小学接收优质教育,从而得到优质低价的高等教育服务及其背后的高额的公共财政补助;和此同时,弱势群体接收着较低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难以在取得精英型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取胜,阶层固化难以打破。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LuisCrouch提出,在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社会中,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