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导读.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导读.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导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导读《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导读----- 作者:兀斋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南岳怀让禅师之法嗣, 俗姓马, 汉州什邡县(今四川什邡县)人。师容貌奇异, 牛行虎视, 引舌过鼻, 足下有二轮文。少年时, 即游步恬旷, 厌视尘廛, 脱落爱取, 不乐世务, 后依资州(今四川资中北)唐和尚落发,又依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受具足戒。在跟从怀让禅师学道之前, 道一禅师曾师事成都净众寺的无相禅师学习禅定。后听说六祖法嗣怀让禅师在南岳观音台传法,于是往依受学。关于他开悟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唐开元年间, 道一禅师经常习禅定于衡岳山中, 怀让禅师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点化他。怀让禅师问: “大德坐禅图甚么? ”道一禅师道: “图作佛。”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在庵前的一块石头上使劲地磨。道一禅师问道: “磨作甚么? ”怀让禅师道: “磨作镜。”道一禅师非常好奇,说道: “磨砖岂得成镜邪? ”怀让禅师道: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禅师于是问: “如何即是(怎样做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道: “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禅师无言以对。怀让禅师接着说: “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 非达其理( 你是在学坐禅, 还是在学坐佛?如果说是学坐禅, 可是禅与坐卧没有关系; 如果说是学坐佛, 佛无形无相, 却能现一切相, 并不只是禅定之相。诸法性空, 本无可住, 于无住法, 不应该有取舍之心。你想通过坐禅成佛, 这实际是在杀佛。如果你执著于禅定之相,你是不可能通达实相之理的)。”道一禅师听了怀让禅师的开示教诲,如饮醍醐,当即从禅座上下来, 给怀让禅师顶礼,并问道: “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怀让禅师道: “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 当见其道( 你自己发心学习心地法门, 如同下种子; 我为你宣说修行法要,好比天降甘霖。这样内外因缘一和合,你就会见道, 好比种子就会发芽一样)。”道一禅师又问: “道非色相,云何能见(道是无形无相的,如何能见)? ”怀让禅师道:“心地法眼能见乎道, 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不是说用肉眼见道, 而是要用我们心地的智慧之眼来见道。无相三昧也应该用智慧的心眼来修习)。”道一禅师道: “有成坏否(道有成有坏吗)? ”怀让禅师道:“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 非见道也( 如果用成住坏空的生灭心来见道, 认为道也是成住坏空的, 那么所见到的也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不生不灭的、超越生灭二边的绝对)。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禅师听了怀让和尚的开示, 当下心开意解, 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悟后, 道一禅师继续留在怀让和尚的身边, 侍奉怀让和尚十个春秋,他的修证也日趋玄奥。《马祖四家语录》,明界洁点校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道一禅师后离开南岳, 大历中, 住洪州开元寺, 大弘南宗禅法, 四方学人争相归依,一时座下法将如林。道一禅师入寂于唐德宗贞元四年( 788 ), 春秋八十岁, 谥大寂禅师。马祖道一禅师生前语录, 散见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诸书。编于宋初, 后由明代东安静山居士解宁重刻的《四家语录》, 其中收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一卷,见《卍续藏经》第 69 册。解宁刻《四家语录》,现作为河北省佛学院“禅宗典籍导读课程”之辅助教材,经三省堂明洁居士重新整理点校,于 2007 年由河北禅学研究所刊出, 易名为《马祖四家语录》, 以别于后来的《黄龙四家语录》。《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共分 33 段落,整个语录可分三大部分—第1 段,介绍马祖的生平及悟道因缘。第2段、第3段、第4段, 集中记录了马祖的禅法思想, 主要观点是“即心即佛”,“道不属修,不属不修”,“平常心是道”。第5 段至第 33 段,则记录了马祖随机接众之因缘公案,可作为学人理解前三个段落中马祖禅法的注解或活用。马祖道一禅师禅法思想,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即心即佛”。修行人首先要相信自心即是佛, 心外无别佛, 佛外无别心。此心乃生佛同具的常住真心、法界心、如来藏心。它远离二边分别, 离一切相, 同时又广大无边, 包含一切万法、生起一切万法。谛信即心即佛的落脚点,就是要断除向外驰求的心,远离二边取舍,归无所得。二是“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是对“即心即佛”观点的进一步阐释。平者, 无等无分别, 无取舍、无好恶、无对立面, 广大无碍, 包容一切。常者, 常住不灭, 常现在前, 遍一切处, 须臾不曾离, 不动不摇。心者,虚灵不昧,寂寂惺惺。此“平常心”三字,既是“借功(用) 明位(体) ”,又是“借位(体)明功(用) ”。宗门修行之大旨, 尽在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