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7-2-1 1口蹄疫的防制 2017-2-1 2前言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远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近年呈较大规模的发生,甚至一些规模化猪场也在所难免,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口蹄疫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本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2017-2-1 5 。 1.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目前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属于微 RNA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为 20-25 纳米, 无囊膜,所以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根据其血清学特性,有 7个无交互免疫性的血清型, A、O、C、SAT1 、SAT2 、SAT3 (南非 1型、 2型、 3型)及 AsiaI 型(亚洲 I型)。每一血清型又有多个不同数目的亚型,同一血清型各亚型之间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 但各型在发病的临床 2017-2-1 6 症状上表现相似。目前口蹄疫亚型已达 80多个, 而且还在增加;我国主要流行 A型、 O型和亚洲 I型, 以O型为多见。因免疫注射密度达不到要求,防疫措施跟不上及疫苗保护率低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猪场年年注射,年年不能控制,长此下去就给口蹄疫病毒及猪只机体造成了强大的免疫压力,促使其不得不改变本身结构,以适应猪只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久而久之,这些病毒就渐渐变异成一种新的毒株,使现行疫苗的保护率降低。 2017-2-1 7 。大量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当温度低于零下 20度时,口蹄疫病毒十分稳定。当 PH值小于 4和大于 9时,可被迅速灭活, 2-4% 氢氧化钠、 3-5% 福尔马林、 5%氨水、 - % 过氧乙酸或 5%次氯酸钠等,都是好的消毒剂。干燥不能杀灭口蹄疫病毒。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使病毒 RNA 的尿嘧啶形成二聚物,致使病毒灭活,所以夏季,口蹄疫发生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而秋末至春初,呈大爆发的流行态势。 2017-2-1 8 3. 口蹄疫病毒可在不同动物之间传播据研究,口蹄疫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多达 30余种动物,特别是偶蹄兽动物的共患病,而且与其它传染病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口蹄疫易在不同的动物之间传播,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例如牛和猪之间,还有人也可感染并传播本病; 并且猪、牛对口蹄疫病毒具有同源性。 2017-2-1 9 ,猪对本病很敏感,猪感染本病的门户为消化道、呼吸道和伤口。由于口蹄疫病毒随风传播距离可达 50-100km ,因而气源性传播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途径。对猪而言,由于气源性感染所需病毒量仅为通过口腔感染所需病毒量的千分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被感染猪群的第一个病例很可能由气源性感染所致,以后的感染可通过口腔或其它途径传播。 2017-2-1 10 ,一般为 1-2 天,这种处于潜伏期的猪在水泡出现前 24-48h 即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向外排毒。病猪的排毒量很大, 24h 自呼出气体就可向外排出大量病毒,其中口、蹄部水泡皮排毒量最多。据测算, 1g蹄水泡皮可使 10万头猪感染发病。病猪作为最危险的传染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多在 24h 后到临床症状期长达 8d的时间内出现高病毒血症,排毒持续期大多 4-5d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