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旅游资料 1 摘要: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 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 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 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 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 我国独有的方志, 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 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张其昀( 1934 )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 任美锷( 1940 )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但是中国的旅游地理学是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 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 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 成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 1979 ~ 1985 ) 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 1979 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 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 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 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 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 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 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 1981 ) 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 1982 )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 1981 ) 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 开展旅游地理研究》( 1979 ) 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1985 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 郭来喜撰写), 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 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 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 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 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 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从这时起, 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郭来喜于 1983 年在全国保护长城工作会议上提出“保护长城, 研究长城”, 首倡国内外集资修复长城代表区段,发展旅游业。 1985 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 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14 年来共接待游客 3000 多万人次,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其它的如卢村禾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 1985 )、孙文昌等制定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 1985 )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发展阶段( 1986 ~ 1992 ) 其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 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 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这一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 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 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 其中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一本代表性著作。陈传康在总结大量个案实证研究先后提出了风景要素组成、风景结构层次、旅游业的结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图式和区域旅游六种开发模式等, 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郭来喜积极倡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