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客观评价二战德国二战爆发, 起先欧洲战场闪电般的胜利, 使得德国人民延续了对于希特勒“精神鸦片”般的依赖。之后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每况愈下,直到最终覆灭。战争的胜利者们当然不能善罢甘休, 也没认真考虑德国的罪名和公正的法律制裁方式,就开设了纽伦堡大审判。耀武扬威的盟军找了几个德国替死鬼, 以战争罪和屠杀犹太人因而违反人类良知等罪名绞死了他们。但一切正如蒙哥马利所说的那样:“实际上, 被告是因为输掉了战争而被判决的。”历史学家分析这次审判带有强烈的“罪行法定主义”。 1985 年德国《明镜周刊》的负责人奥古斯廷说:“按照纽伦堡战争罪犯法庭的判罪标准, 丘吉尔应判绞刑, 仅仅他在德国问题已经解决的情况下仍然轰炸德累斯顿这一点就足够了。”然而当时的盟军在纽伦堡解完气之后, 仍没有冷静下来, 所谓的相关法律条文和程序好像对胜利者不起作用。于是盟军又开设了东京审判,也不知道是出于盟军的政治利益,还是盟军所谓的“公正”,裁定德军的“屠杀人类罪”轮到被迫害的东方民族身上, 就可以轻描淡写的宽大处理。这不仅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往开一面, 还使得其右翼势力战后至今气焰不减。美国总统杜鲁门( Harry S Truman )说: “天底下唯一的新鲜事,便是不为人知的历史。”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看, 我并不认为盟军的胜利有多伟大, 起码“伟大”一词除了吹捧的意思之外, 毫无实际意义。客观的说战争的胜利或失败是综合实力评定之后的必然结果。倘若退一步站在好战者的角度, 不无辩证的看, 的确, 没有战争就谈不上和平。人类错彩镂金的千古文明, 什么时候离开过战争?凯撒说: “一个不敢正视战争的民族才会自己走向衰亡。”塞巴斯蒂安. 哈夫讷(SEBASTIAN HAFFNER ) 说: “惟一能够消灭战争的工具是一个世界国家,而要想实现世界国家,除了一场成功的征服战争别无他途。”戴维? 赫伯特?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erence )说: “人类是以双重的动机生存的: 一为和平与增长, 二为争斗与武力的凯旋。军事冒险与在争斗中取胜的胃口一旦获得满足, 和平和增长的胃口便立刻显示出来——反之亦然。”不得不承认,其实历史就是在枪和笔的调换中延续,一面刀光剑影, 一面炫彩泼墨;一面攻城掠地,一面诗歌彪炳;一面用枪打赢战争, 一面用笔书写胜利者自己所谓的历史。回首二战, 德军的确是侵略者, 但并非盟军后来描绘的那么穷凶极恶。事实上希特勒在起初入侵欧洲各国时军纪森严。在法国时更是约法“打砸抢等扰民行为, 一律枪毙”的严律。在各占领国的最初两年里, 基于国内失业和战败出现的经济混乱, 被占领的各国公民都希望德国繁荣的工业能提供好工作和高薪, 所以起初在纳粹德国的外国劳工都是出于志愿的,其中 万来自法国(希特勒也承诺过帝国每加入三名法国工人, 就释放一名法国战俘), 15 万来自比利时, 20 万来自荷兰, 10 万来自丹麦。历史资料证明于其指责希特勒的“残暴不仁”, 不如更客观的评定他为“窃时肆暴”。因为若不是起先英、法想要“祸水东引”和苏联想要欧洲“同室操戈”,纳粹德国根本就没有机会“立马横刀”。正所谓“盗固不义,而跖非诛盗之人。”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 斯大林也早就想过先对德国动手,有资料显示斯大林曾得到过 80次纳粹进攻苏联的警告, 战后俄罗斯的《共和团真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