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刘渡舟医案).doc

格式:doc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渡舟医案).doc

上传人:yzhqw8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渡舟医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伤寒表实证刘×× ,男, 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 ℃,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麻黄 9g、桂枝 6g、杏仁 12g 、炙甘草 3g,一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 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 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2】少阴伤寒唐×× ,男, 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 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附子 12g 、干姜 10g 、炙甘草 10g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按语]《伤寒论》 281 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 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3】营卫不和李×× ,女, 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 9g、白芍 9g、生姜 9g、炙甘草 6g、大枣 12枚,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按语]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和,两相悖离,阴阳互不维系,故患者时发热而自汗出。《伤寒论》第 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发汗而又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风,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阴阳。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凡由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发热、汗出等证,均可用之。使用桂枝汤时还应注意下述几点: (1) 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一致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或白芍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2) 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3) 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为佳。(4) 对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及舌红、口渴、咽痛等温热病,禁用本方。【4】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赵×× ,男, 28岁,为住院患者。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 ℃,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特邀刘老会诊。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刘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而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寒热往来而如疟。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柴胡 16g 、半夏 14g 、党参 6g、炙甘草 6g、黄芩 10g 、生姜 8g、大枣 7枚,桔梗 10g 、枳壳 10g 、连翘 10g 、生石膏 30g 、板蓝根 16g 、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