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盛名之下的战略尴尬
盛名之下的战略尴尬
股市高涨,全民欢呼,苏泊尔没有理由不高兴,但随之而来的并购日益成为长在树梢上的果子……
引子:被股价绑架的收购
2007年4月11日,对于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泊尔,)总裁苏显泽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天。
上午10点,苏泊尔正式接到中国商务部就法国SEB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EB)并购苏泊尔的批复,内容如下:
1.原则同意苏泊尔集团、苏增福、苏显泽以每股18元人民币价格分别向法国SEB协议转让%、%、%股权,共计万股;
2.原则同意苏泊尔以每股18元人民币的价格向法国SEB定向增发4000万股A股;
,不多于万股;
4.法国SEB此次战略投资苏泊尔后,将持有苏泊尔%至6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法国SEB持有上市公司A股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
官方的认定终于使这个历时一年的“全流通下外资在中国实施部分要约收购第一单”、也同时是“反垄断审查听证第一案”在历经波折后破冰通行;而被同行攻击为携手外资涉嫌垄断的苏显泽也暂时松了一口气。
但是,虽然拿到了官方的认可,SEB收购苏泊尔也并没有出现柳暗花明的晴朗局面。苏显泽被几个月来自己公司不断上涨的股所困扰,心情异常复杂。
在2006年8月SEB收购苏泊尔股权的方案中,包括了SEB向流通股股东部分要约收购6645万股股票的条款。当初设计的要约收购方案,就是期望吸引更多流通股股东把股票卖给SEB。
由于竞争对手联合抵制,国家商务部展开反垄断调查等,法国SEB收购苏泊尔控股权的审批一拖再拖;恰好在大牛市的背景下,加上有外资并购的消息刺激,导致公司价不断飙升。在整个审批期间,股价从15元整整翻了一倍多,大大超过了7个月前收购方协议约定的18元的要约收购价格。4月12日苏泊尔公告披露后,股价再度涨停,以元报收。
此时,股价已经成妨碍要约收购完成的最大敌人。
并且,苏泊尔的股价未来还有很大的上涨可能。一些证券机构在仔细研究了公司2006年年报后,纷纷调高了对苏泊尔2007年和2008年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随着苏泊尔股价越来越高,流通股股东以原定价格参与要约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缘起:同行恩怨
苏泊尔是一家以炊具制造为、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公司前身是浙江台州玉环农机厂。最先开始只是给沈阳“双喜”压力锅厂做配件,1989年,开始自己生产压力锅;1994年初注册成立了苏泊尔公司;2004年8月17日,苏泊尔登陆中小板,成为中小板第32家上市公司。
虽然苏氏父子凭借浙江人骨子里的灵活和勤劳,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将一个配件小加工厂带成全最大的炊具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炊具大王”;但是,这个行业的先天不足一直困扰着苏氏父子的发展雄心。
炊具在中国是一个几乎谈不上技术壁垒的行业,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炊具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关注度极低,这大大限制了行业的规模。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炊具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食物工向细分发展,开始重视美观、安全等要素,可尽管如此,炊具在消费者心目中仍然不能和高技术含量建立联系,所以行业地区品牌割据,全国相关企业近1500家,分布在广东、浙江、上海和周边地区以及河南、广西、陕西等地。除了苏泊尔、爱仕达、沈阳双喜等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能在全国叫出名气外,更多还处于整合前期的混战之中。
竞争必然导致利润缩水。
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调查,炊具行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除了品牌经营的企业利润可能会大一点,在15%左右,其他的就相对较小了。行业的格局迫使各个企业以争夺市场份额,依靠低价策略来寻找发展,而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使得许多炊具企业的经营步履维艰。
2004年7月,杜邦“特富龙”危机涉及苏泊尔,从杜邦“特富龙”危机演变到苏泊尔不粘锅危机,更进一演变到消费者状告苏泊尔不粘锅危机,历时半年之久。期间虽有消费者的非理性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行业内的一些企业采取攻击性的营销手段争抢市场份额。
这让虽已坐上了老大交椅的苏泊尔发展起来也备感艰辛。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苏泊尔走上了多元化外向发展的路径,围绕厨房做文章:一方面进入小家电领域,另一方面以贴牌方式积极展海外市场。
小家电领域要面对美的、格兰仕等巨头的竞争,而海外市场又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这两条腿的战略都将企业能力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