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 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 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 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 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 白的大络腮胡子。所以,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 “老子”。老子生下来
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 “李就是我的
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 “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 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以前 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
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 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
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
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
始,逐步发展的。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
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 —— 《太平总类》。这部书
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
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
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
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
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
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
回答说: “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
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
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因为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
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
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
《论语》,享有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的美誉。
后来, “ 开卷有益 ” 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
处,有收获。卷,书卷。
不屈不挠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 . 叙传下》。公元前 30 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
(今西安市)城内突然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老百
姓都在争相奔逃。汉成帝刘骜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汉成帝的舅
父、大将军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
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
上躲避一下。但宰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
事。拿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
准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惶失措,表示不满。自此,王凤便从心里
痛恨恨起王商来。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牙太守时,因为玩忽职
守,造成琅牙受了灾荒,王商要惩办他。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
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
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于
坚持原则和正义。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
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
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
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
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升到 50 金。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个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
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逐步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一天,晋平公
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
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
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
人能胜任南阳县令,所以,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