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财政学名词解释
政府干预:
也称宏观调控 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财政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财政投融资:
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社会保障制度: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
需求结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成反
比,财政补贴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补贴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从而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通过降低企业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财政补贴的使用范围及规模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
反而出现消极作用。
收费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模拟市场价格,弥补或部分弥补政府部门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用:矫正负外部效应,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避免无效使用或浪费;取得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避免出现使用者过分拥挤等。
收费和征税的区别
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全国性收费要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
一般来说,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16. 税费改革的含义和目标
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对于税费改革应有以下几点认识:
(1) 税费改革必须与规范“费”同时并举。将现有收费中具有税收性质且宜于纳入税收征管的收费项目纳入国家税制的轨道;而对不宜于纳入税制轨道的收费项目,则要通过规范“费”的办法,实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税费改革应从中央政府做起。收费主要是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而中央财政收入中收费理应是少量的。
(3) 先清理,后规范,分步纳入国家预算。摸清各级政府的收费项目数额,坚决取缔不符合规定且不合理的收费。将符合规定且合理的收费纳入税费改革范围,同时制定政府收费条例,通过一般试点后,经立法程序使之同税制一样具有法律效力。最后,分步纳入国家预算。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显示的原理: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简述开征绿色税收的会经济意义
绿色税收的广义理解是指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的总称。狭义的理解主要是指同污染控制相关的税种和税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