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20915.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20915.doc

上传人:yixingmaob 2016/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20915.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西比较文艺学》研读报告该书基本信息作者: 饶芃子主编: 饶芃子编委:蒋述卓、魏中林、白桦、费勇、江民安版次:1 出版时间: 1999 年 11月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7-5004-2616-X 开本: 850*1168 毫米 1/32 论著的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对中西诗学范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进行“体”与“质”层面上的比较研究, 注重各论题自身“理论”依据的反思和说明, 并坚持跨文化的诗学立场, 重视在不同诗学体系中考察所选取的命题和范畴, 为中西诗学的互补互识, 为建立更具世界性的现代诗学理论探索道路。这个学期在蒋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比较文学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之余, 我还在图书馆借了《中西比较文艺学》,这本书全书分为五部分:导论、上篇、中篇、下篇、后记。读完全书,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对全书的主体部分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阐述。全书的主体部分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上篇“中西文学观念比较”主要从文学本质的形而上设定:自然之道,挖掘中西文论之思的共有的深层自然主义信念及其差异,从主导性文学观的文化偏向:典型与意境入手分析中西文化的意域及其主体性焦点。该部分力图从内外两个层次上清理中西文论的运思和言述理路。中篇“中西文论形态比较”是对不同文学理论的比较;中西方文学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形态,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对文学的哲学形而上学的理论,本编主要从中西叙事理论、中西抒情理论、中西形上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在中西叙事理论比较研究中,着重从中西方叙事理论的传统——诗史之分:志与事、一般与个别:中西叙事理论的不同特征——文史哲:历史旨趣语哲学意味; 文学叙事:理与事、文与事: 作为文学叙事的历史与哲学等方面论述中西叙事理论的异同。在中西抒情理论比较中,着重从心性设计,理性与情性的冲突、兴论与表现论诸范畴之比较,作为心学和心理学的中西方抒情诗学三方面进行论述。在中西形上理论比较上,主要从形而上学与中西形上理论的相关性、中西形上文论的主要形态、中西形上文论的内涵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阐明。下篇“中西文论范畴比较”,从范畴的“文学特征”和“语义特征”入手,采取个例阐释的策略,经由对一些主要范畴的比较研究来昭示中西文论范畴的建构、运作与功能差异,此外由于中西文论范畴的众多,每个范畴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各自不同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具可比性,有的不具可比性,在本篇中本书只选取其中具有可比性的四对范畴:神思与想象、比兴与隐喻、雄浑与崇高、教化与净化进化比较,同时力图对有关问题做出比较深刻的阐释。读了《中西比较文艺学》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知识,增加了我的知识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 (一)诗学的起源,以及把中西文艺学进行比较的可比性与必要性。诗学作为文论、文艺学的原始状态,是来自西方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文论。中国的文艺学科兴起较晚,很多理论都是沿袭西方,这实际上是个中的问题,或者说在这个领域里基本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后来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在外求和横向的扩展,为探讨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模式,实现全球共享,研究“他种”文化的需要变得不断迫切。而对中西方文化必然交汇的前景, 文化和文学,在 21 世纪,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全球,为此,建立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诗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