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21879.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21879.doc

上传人:yixingmaob 2016/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21879.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中日文学中“爱情”母题——以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和《伊势物语》第四段为例 200801310112 汉本 3 景珍摘要:中日文学中存在相同的“爱情”母题,表现这一母题的作品在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是由于两部作品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而是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表现“爱情”母题的文学形式和爱情性质又有相异之处,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视野。关键词:中日文学;“爱情”母题;文化底蕴; 崔护; 《伊势物语》正文: 中日文学中表现爱情的文学不胜枚举。如中国唐代崔护诗《题都城南庄》和《伊势物语》第四段故事中的爱情悲歌, 就曾深深地撼动了中日读者的审美心弦。本论文试探讨作品中共有的“爱情”母题。一、恋恋深情,当春乃发春, 历来都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之一。既有单纯咏物, 也有借物抒情, 更有暗喻爱情。唐代诗人崔护的传世佳作《题都城南庄》与日本最早的歌物语《伊势物语》的第四段都是在春天写成。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者指出这两个表现爱情的作品之间有影响关系。但是,作品在主题、情节、构思、表现手法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是人类审美情趣共通性的表现。从故事的发生时间考察, 两者都发生在春天。崔护的诗中出现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伊势物语》中的“春是昨年春”这两句,清晰地交代了特定的时令。春季也是一种意象, 所谓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审美意蕴和文化含义的景物形象。二、物是人非,情何以堪这两个作品中的故事都可以分为两个场景, 一是春日邂逅, 二是再寻不遇。这两个场景的设置,其实是构筑了一种悲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物是人非, 情何以堪”。“物是人非”是客观情节。“物是”, 指时空景物的不变。崔诗中时间表述为“去年今日”, 《伊势物语》中为“春是昨年春”。空间景物,前者为“此门中”和“桃花依旧笑春风”。后者,“月是去年月”。“人非”,崔诗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伊势物语》是“不见旧时人”。“物是人非”构成了悲剧的客观情节。“物”与“人”是一个对立的概念,“是”和“非”也是一对立的概念。“物是人非”似乎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正是这种无力抗争感提升了爱情悲剧的美感。而“情何以堪”则是主观情感, 是由于“物是人非”的情绪释放。崔诗结尾写悲与笑形成了鲜明对照,愈发突出悲情程度。崔护诗中这个“笑”,形成的艺术张力,是触动读者情感神经的最大亮点。《伊势物语》中的男子的“情何以堪”,表现在留在原地追忆了一夜旧情, 早上留下了两行清泪, 黯然离去。比起《伊势物语》俗套结尾,“笑”比泪水涟涟就更能增强“情何以堪”的悲剧情感。可不管怎样,面对“物是人非”的情景,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表现出“情何以堪”的情绪。三、相同母题,不同底蕴前面从两部作品的故事季节意向和悲剧结构两个角度, 探讨了中日文学爱情母题的共通性。然而, 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