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摘要: 中日两国都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都有乞巧节, 并举行着相似的纪念活动。一般说来,民间传说更能反映故事的原本风貌和吸收过程,更具有原始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因此, 本文就中日两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辨析, 探讨日本传说与中国原型的异同, 通过对其典型形象等的对比分析, 探讨比较文学在于长敏教授的《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一文中的应运。关键词: 牛郎织女, 原型, 比较文学 2 1. 引言今日读得一篇文章,名为《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本文的作者是于长敏,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我相信,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 当提到日本牛郎织女传说时, 我们不禁会问: 日本也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吗? 要真有, 它和中国的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读完了全文。于长敏教授将中日传说、变化过程以及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运用比较的方法让读者了解到日本不仅有牛郎织女传说,而且与中国原型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中日神话的异同在日本各地均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据日本《天降少女》(日本昔话集)中记载,有一个叫米克朗的小伙子,见一美女在湖中洗澡, 羽衣挂在树上, 故取下羽衣, 以此将美女留下为妻。婚后七年, 生有三子。某日妻子发现羽衣,于是背负二子,手抱一子,穿上羽衣飞回天庭。在路上不慎将手抱之子失落人间, 只携二子登天。临行前她给丈夫留下纸条, 上写妙计——让丈夫做一千双木屐、一千双草鞋, 埋入土中, 上面栽竹子, 三年后攀此竹便可登天。米克朗急不可待, 只做了九百九十九双便埋下。三年后, 他爬上竹梢, 可是差一步就是登不上去。织女用木梭把他接了上去, 夫妻重逢。上天后,岳父对他进行了各种考验,在妻子的帮助下,他都一一完成了“任务”。最后岳父让他切冬瓜,他未按妻子的办法横着切,而是按岳父的命令顺着切, ,结果冬瓜水流成天河, 将小伙子和妻子分隔两岸, 男的变成养犬星, 女的变成织女星, 两个孩子变成织女星旁边的两颗小星星。分开那天正是七月七日, 所以每年七月七日夫妻才能相聚一次。因地上留有一子,织女每年从天上扔下三石稻米。后因地上妇女在河中洗不净之物,河水变脏,稻米不长,地上一子以后便去向不明。可以看出,这则非常曲折而又浪漫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与我国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近而有不同。可以看做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影响之后的产物。为了清除起见,再将中日两国故事内容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在中国, 牛郎是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为夫妻的, 但织女是被王母娘娘逼回天庭的; 织女离开后, 又是老牛死去, 让牛郎平披上牛皮飞去天庭与织女重逢。最后, 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划的天河隔开, 夫妻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此外,在典型形象的选取上,中日传说大同小异。比如星宿的名称,中国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而日本则是养犬星和织女星。在情节结构的建构中, 都经过这样的过程: 仙女洗澡→衣服被偷→成亲生子→回天庭→隔河相望。可以清楚的看到, 中国与日本在该故事上的一 3 个很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的选取。在中国, 男子名为牛郎, 养的动物是牛, 而他最后也化作牵牛星, 由此可见, 在农耕社会的中国, 牛给人类带来的方便是不可低估的。男耕女织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经济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