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离子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教具准备
溶液导电演示器、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2SO4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HCl溶液、Na2CO3溶液、水、蔗糖溶液、NaCl固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请同学们回顾思考下: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物质溶解于水的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可用什么方程式?
[讨论后进行实验]
将溶液导电演示器的每组炭棒分别放在装有以下物质的烧杯中:NaOH溶液、稀HCl溶液、Na2CO3溶液、水、蔗糖溶液、NaCl固体,观察灯泡是否通电。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小结]
1、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2、可通过其水溶液是否导电来检验物质是否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金属Cu、NaCl固体、NaOH固体、酒精、CO2、蔗糖、NaCl溶液、H2O、H2SO4
[讲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是单质,NaCl溶液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两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导入概念]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这种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讲解](让同学们看书本的详细图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