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人高考语文复习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B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B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B
4C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
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
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
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
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
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
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
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
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
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
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
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
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
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
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
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
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
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
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
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
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
“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
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
来,就会解错。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