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CPIP 协议 TCP/I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Protocol) 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 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 这个协议是 最基本的协议、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由网络层的 IP 协议和传输层的 TCP 协议组成的。众所周知,如今电脑上因特网都要作 TCP/IP 协议设置,显然该协议成了当今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牵手协议”。 1997 年,为了褒奖对因特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并对 TCP/IP 协议作出充分肯定, 美国授予为因特网发明和定义 TCP/IP 协议的文顿· 瑟夫和卡恩“国家技术金奖”。这无疑使人们认识到 TCP/IP 协议的重要性。在阿帕网( ARPR ) 产生运作之初, 通过接口信号处理机实现互联的电脑并不多, 大部分电脑相互之间不兼容, 在一台电脑上完成的工作, 很难拿到另一台电脑上去用, 想让硬件和软件都不一样的电脑联网, 也有很多困难。当时美国的状况是, 陆军用的电脑是 DEC 系列产品, 海军用的电脑是 Honeywell 中标机器, 空军用的是 IBM 公司中标的电脑, 每一个军种的电脑在各自的系里都运行良好, 但却有一个大弊病:不能共享资源。当时科学家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所有电脑生来都是平等的。”为了让这些“生来平等”的电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就得在这些系统的标准之上, 建立一种大家共同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这样才能让不同的电脑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谈判”,并且在谈判之后能“握手”。在确定今天因特网各个电脑之间“谈判规则”过程中, 最重要的人物当数瑟夫( Vinton )。正是他的努力,才使今天各种不同的电脑能按照协议上网互联。瑟夫也因此获得了与克莱因罗克(“因特网之父”)一样的美称“互联网之父”。瑟夫从小喜欢标新立异, 坚强而又热情。中学读书时, 就被允许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脑, 他认为“为电脑编程序是个非常激动人心的事,…只要把程序编好, 就可以让电脑做任何事情。” 196 5 年, 瑟夫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到 IBM 的一家公司当系统工程师, 工作没多久, 瑟夫就觉得知识不够用, 于是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 那时,正逢阿帕网的建立, “接口信号处理机”( IMP )的研试及网络测评中心的建立, 瑟夫也成了著名科学家克莱因罗克手下的一位学生。瑟夫与另外三位年轻人( 温菲尔德、克罗克、布雷登) 参与了阿帕网的第一个节点的联接。此后不久, BBN 公司对工作中各种情况发展有很强判断能力、被公认阿帕网建成作出巨大贡献的鲍伯· 卡恩( Bob Kahn )也来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段日子里,往往是卡恩提出需要什么软件, 而瑟夫则通宵达旦地把符合要求的软件给编出来, 然后他们一起测试这些软件, 直至能正常运行。当时的主要格局是这样的, 罗伯茨提出网络思想设计网络布局, 卡恩设计阿帕网总体结构, 克莱因罗克负责网络测评系统, 还有众多的科学家、研究生参与研究、试验。 69年9 月阿帕网诞生、运行后, 才发现各个 IMP 连接的时候,需要考虑用各种电脑都认可的信号来打开通信管道,数据通过后还要关闭通道。否则这些 IMP 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接收信号,什么时候该结束,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信“协议”的概念。 70年 12 月制定出来了最初的通信协议由卡恩开发、瑟夫参与的“网络控制协议”( NCP ),但要真正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很不容易, 72 年 10 月国际电脑通信大会结束后,科学家们都在为此而努力。“包切换”理论为网络之间的联接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 认识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种操作系统的细节才能建立一种对各种操作系统普适的协议, 73 年卡恩请瑟夫一起考虑这个协议的各个细节, 他们这次合作的结果产生了目前在开放系统下的所有网民和网管人员都在使用的“传输控制协议”( TCP , Transsmission-Control Protocol )和“因特网协议”( IP, Protocol )即 TCP/IP 协议。通俗而言: TCP 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 IP 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1974 年 12月, 卡恩、瑟夫的第一份 TCP 协议详细说明正式发表。当时美国国防部与三个科学家小组签定了完成 TCP/IP 的协议,结果由瑟夫领衔的小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通过详细定义的 TCP/IP 协议标准。当时作了一个试验,将信息包通过点对点的卫星网络,再通过陆地电缆,再通过卫星网络,再由地面传输, 贯串欧洲和美国, 经过各种电脑系统, 全程 万公里竟然没有丢失一个数据位,远距离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