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略论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1)特别是进入唐代以后,茶业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有唐一代,茶叶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繁荣了商品经济;而且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也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凡此等等。强大的经济功能影响所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有具体的表现,现择其数点,略述如下。
一、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商品经济
中唐以前,封建国家的财政中尚无茶税或榷茶收入。随着历史的演变,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对社会的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致使唐政府的国用日益匮乏。为缓解经济紧张的状况,统治者把目标瞄准了刚刚崛起的新兴产业-茶业,于是榷茶收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的新税源。唐代税茶最早起源于德宗建中三年,当时的户部侍郎赵赞奏:“诸道津要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一 ,以充常平之本。”(2)但这次对茶征税只持续了短短数年时间,到兴元元年就基本废除。唐政府真正把收取茶税做为一项国策固定下了是在贞元九年,起因是前一年发生大水灾,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的两税收入。为弥补损失,朝廷采用盐铁史张滂的建议,在产茶州县及交通要塞设置茶场,由主管官吏按质分三等定价,每十税一,以充当两税所得。(3)当年初税茶即得钱四十万贯,并且自此以后税无虚岁,(4)到宣宗时
“天下税茶倍增贞元”。(5)短短数十年时间里,榷茶所得就翻了一番。宣宗大中年间,全国财政收益总额是15386964万缗,其中茶税603370万缗,%。(6)这一方面表明唐统治者对茶农及茶商的压榨极其沉重,但另一方面换来的也是国家经济收入的增加。李氏王朝之所以能在“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维持较长时间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应得益于茶税从经济上给予的大力支持。
另外,唐代商品经济能够取得长足性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有农业做其坚定的后盾,而农业中又以茶叶经济的崛起最为引人注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茶园户除了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少量茶叶外,其中绝大部分劳动果实将拿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以换取其它生活必需品。唐中期以后,江南不少地区家家种茶,所出大量产品汇集到市场上,成为货物交易中的大宗商品。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蜀茶自谷雨后,岁取数百万斤;浮梁茶,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蕲州、鄂州、至德茶,其收藏又倍于浮梁;衡州团饼岁取十万。(7)当然这些只是唐代全国产茶总量中的一部分。广泛的茶叶种植和充足的货源保证,使得茶叶流通及销售异常旺盛。唐人不分大江南北皆好饮茶,而北方各地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又不出茶,因此就促使每年的采茶季节,大量商业资本涌入产茶地进行茶叶交易,这大大加强了南方茶叶产地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商贸往来,繁荣了唐代商品经济。白居易所著《琵琶行》中生动地描绘到: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8)这些茶商们重利薄情,抛家南奔,最后导致出现了:“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的状况。(9)婺源方茶因为制置精好,不杂木叶,结果引来各地的商人竟达到“数千里不绝于道”。(10)张涂也曾生动地描述过茶商们到祁门县收购茶叶的热闹情景:“每岁二、三月,赉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虽然其欲广市多载,不果遂也。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辙,而陆也如此。纵有多市,将泛大川,必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刍省!?(11)茶叶假茶商之手贩运到全国各地,商贾们也因此获利颇丰,洛阳商人王可久:“岁鬻茗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12)纵观中唐时期的茶叶贸易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到了后期,为了能剥夺到更多的茶税,统治者开始实行榷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贸易的正常进行,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茶叶曾为繁荣唐王朝商品经济所做出过的巨大贡献。
二,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茶业是唐代江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其它经济部门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受战乱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地南迁。到唐代,南方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地少人多的现象。这就使得原有的山地和丘陵被大规模地开垦出来,用于种植经济作物,茶树即是其中品种之一。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打破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单一农村经济格局,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据张途记载:“邑(祁门)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于祁门植茶广泛,茶叶质量好,商人们:“赉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