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宗祠, 或称宗庙, 又都可以称作“祠”或“祠堂”, 是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古代凡有官爵的, 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太庙”或“宗庙”。“庙”, 不论太庙、宗庙、还是家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 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又如山西太原的“晋祠”, 是供祀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作为祭祖或供祀前代贤哲的屋宇,“祠”与“庙”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国著名的两大古庙, 一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庙, 一为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孔子庙又称“文庙”, 是供祀孔夫子的地方; 关帝庙或与岳庙并称“武庙”, 是供祀关公及岳飞的地方。以此看来,“庙”不单是祭祖, 还具有纪念前贤的性质。如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的发生地, 有纪念辛亥首义死难烈士的“烈士祠”。中国人的家庭认为, 没有人祭祀的祖先, 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没了后代的人, 可怜成了饿鬼。由于重视祖先, 过去六堆的祭祀公嘗最发达,同一房的子孙,大家醵资买田,以先祖的名义为某某公祭公嘗。田以廉宜租谷放给族中较穷的子孙耕种。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奖学、济贫等慈善事业。到了年底或年节更有“均息”,每一份会可分得数斤豚肉之息金, 足以为年节家中祭祀之用。这种嘗会, 各族都很普遍, 一方面维系了同族的情谊, 一方面济贫, 另方面则作了奖学或慈善之事,极有互助合作,提拔后进,福国利民的精神。祠堂大厅( 包括族人家宅大厅右角墙处), 是恭奉祖先的地方。祖堂上最普遍的楹联是“祖德源流远; 宗功世泽长。”上头的横额是“祖德流芳”。正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绝非譬朝露,一时幻象的人生。祖牌神案下头是后土神位, 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不过灶神是绝不缺少的。厨房里必定安奉灶君神位。其名联是下中“司命灶君神位”, 右联为“有德能司火”(上联),左联为“无私可达天”(下联) 。一个家庭大事, 如迁入新居, 喜庆事, 子女之名登金榜, 年节等都必定祭祖, 敬天公和敬灶君。结婚时, 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 更要到母亲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 祭祀后的牲礼, 必定奉上一大臂, 谓之“阿婆肉”。中国文化建基于人生修养,其基本则在家庭。由推己及人, 然后贤人、圣人, 最后则上通天德, 中国人以道德修养来代替了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制,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适的制度。中国人的崇祀鬼神, 祈求赐福, 原希望能使阴阳调和, 而得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子孙繁衍, 六畜兴旺。因之阴阳哲理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本源, 另一方面,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诏也”。而主张践行“仁道”, 孝顺和敬畏则是践仁的入门, 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续, 是儒家将之伦理化、教孝、教慎终追远, 各人拜自家祖先, 仪式简易而隆重, 每文褥节的宗教遂演变成最简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动,也成了培养道德的重要凭藉。祭天祀祖, 出于报本返始之义,《礼记》上说:“万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 大报本返始也。”祭祖先, 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 一方面又因报恩之义。苟子便说:“礼有三本, 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 若师者, 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争天,下争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据甲骨文的记载, 殷人对他们的祖先, 真作到了“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在”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的进修完全一样, 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可以降祸福于子孙, 厚葬的原因在此。自周天子将祖先配于上帝和天, 各诸侯自然也特别注重祖先的祭祀。遂使敬拜祖先的礼节日见普遍。其后周朝的重视宗法,于是祭拜祖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 就超于一切敬拜之上了, 这便是崇祖敬宗, 以及各族姓祠堂家庙发展的由来。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在近百年来被不断强调, 如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先生所言: “这是一个价值体系重建的时代”。历史上, 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抑或权力体系, 它是如此特殊、严密而有序, 内部派生的那样多繁琐的行为规则, 一定是会在过去“中国”的范畴去有效约束好每个个体的。因为, 不仅相对族内任何一其它“个体”缺乏对等关系( 总是: 纵向——长幼有序, 排资论辈; 横向——男女或兄弟、姊妹等严格有别), 而且, 即使“我”面对其他家族的“个体”, 也能迅速对照出自己明确的身份、地位等。儒教祠堂以宗氏家族为基础, 多系一姓一族, 也有一姓数族。解放前, 家族主要以宗祠维系, 乡民聚族而居, 旺族多修建宗祠( 俗称祠堂)。如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张氏宗祠、牟氏宗祠、熊氏宗祠、朱氏宗祠、石氏宗祠、程氏宗祠、兰氏宗祠、黄氏宗祠等。家族有族规, 为先代祖先制订, 族人须遵守。族内公推德高望重者为族长, 以总理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