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三美一体-横绝旷世
D
目 录
引 言……………………………………………………………………….1
一、绘画美   2
(一)深渊的意境   3
(二)空灵的景物   3
二、建筑美   4
三、音乐美   4
(一)口语入诗   5
(二)押韵   5
(三)重句、复沓、叠字   6
(四)韵脚   6
参考文献   8
谢辞   8
引言
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格律诗运动是由闻一多、徐志摩等领导的,他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新月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诗“创格”运动,针对旧诗的抗争而忽视艺术形式的完美这一历史缺陷而提出的。一九二六年徐志摩提出“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象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他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诗刊牟言》)新月派的艺术实践对于早期新诗的散漫倾向确是勇敢的反拨。以新月派为中心的新诗运动的目的,则在于新诗向着艺术自身本质的靠拢。在理论和实践对新诗进行格律化探讨的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他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三者之中,“形式之最好部分为引音节”。[2]音乐美当然是最重要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独特贡献。但从总体来看,徐志摩是这一派理论的最忠实的实践者,正如朱自清说的,他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而且“他尝试的体制最多”。[3]他的诗作所体现的可谓是“三美一体 横绝旷世”。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具有才情的诗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诗作留给了后人,为人所称道。徐志摩的诗风受英国诗的影响很大,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4]徐志摩吸收和继承了英国浪漫派的诗歌艺术,为自己树立了理想目标。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徐志摩,他为自己确定的人生信仰而不竭地歌唱:“这不是完全放弃希冀,宇宙还得往下延……为维护这思想的尊严,诗人他不敢怠惰”。《哈代》胡适在《追忆志摩》一文中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5]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尊崇闻一多关于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观点,熔铸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徐志摩新诗艺术的成熟,实际上是以诗的性灵、意象、音律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为标志的。他的诗里,性灵常常是通过富有个性的特点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又是借助于音律完成的,而音律又总是附丽于性灵美和意象美的。他的新诗艺术不仅使他的新诗创作具备了较高的艺术品格,占有了较高的艺术地位,而且还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可供借鉴的艺术经验。
统观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代表作是《志摩的诗》,这是他回国后两年内写成的。这本诗集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从一个侧面体现的五四精神——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强烈精神,表现他与封建礼教势不两立的决绝态度。在他的这一时期的诗作中,除了要求个性解放和争取婚姻自由的激愤呼声之外,有些诗也充满着青年人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诅咒。出版于1927年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创作由前期向后期发展演变的一个过渡——从追求“单纯的信仰”堕入“怀疑”与“颓废”的深渊。在新诗的开拓时期,徐志摩在探索新诗的美学,实践新诗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上,以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这是不可磨灭的,对他诗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技巧,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总结和借鉴成功的有利于当代新诗创作的艺术经验。徐志摩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杂糅的奇迹。一方面,他拥有五光十色的巴黎,剑桥河上的灯影波光,与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