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二泉映月》教学实录赏析1.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泉映月》教学实录赏析1.doc

上传人:sunny 2021/8/18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泉映月》教学实录赏析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泉映月》教学实录赏析1
第 3 页
《二泉映月》教学实录赏析1
  关注细节 深远课堂
——执教《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有感
今年的三月,我很幸运能作为一名选手参加了在镇江举行的“江苏省第七届‘蓝天杯’小语会课观摩暨学术报告活动”。比赛虽然已结束,但回望这段历程,内心有太多的感触,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与惊喜,有赛前的紧张与忙碌,又有赛后的反思与释然……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语文课花样甚多,头绪复杂难以把握。老师们既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又要花样百出地指导学生朗读,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唯恐跟不上新课改的潮流,唯恐别人评价自己不讲究教学的艺术。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呢?教者辛辛苦苦,学者浅尝则止。语文课怎么上?我认为还是简约之中关注细节——在平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
片段一
听乐曲《二泉映月》后,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生字挺多的,也挺难读,课前大家都已预****了课文,愿意展示你们的朗读吗?注意课前圈出的字音哦!(举手展示自己的朗读。)
2、评:你们已经能读得字正腔圆、非常流利了,真不简单,如果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呈现出来,那就更出色了。
第 3 页
3、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而且是一处优美的风景!(板书:美景)是哪儿的美景?(相机板书生字:锡惠)
4、难道课文仅仅是写这美景、这美曲吗?同学们,能把一本厚书读薄,把一篇长长的课文读成一句话,这也是我们学语文的人应该具有的一项本领。你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吗?
片段二
感悟创作源泉之——二泉美景(赏词、析词、用词)
1、无锡惠山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文中用了许多优美的四字词语,你能找到这些词语吗?快速浏览,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
3、你们真有一双慧眼,跟老师是心有灵犀啊!(出示词语)
4、指名读。
5、生再自由读一读。
6、看有没有发现什么?(下面三排是写月色的词语。)
7、评:你的眼睛可真亮啊!
8、师指导朗读、品味写月色的词语。
(1),谁来读?(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第 5 页
: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你想,月色是那样的皎洁,那样的迷茫而又深远。再试一次。
,闭上眼,让月光洒在你的脸上,吟出刚才的一组词。
,我们一起读。
(2)很好,把这种感觉延续到下面两组词中,自己先感觉一下。(自由读)
,谁来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月亮浸入水底的璧玉,那“璧”指什么?
:月光,似水一般温柔、清澈,月亮的影子像美玉般倒影水中。女生读,评:好美的意境啊。
(3)第三组词,男生一起读。
师述:水月交相辉映,不要换气,一气呵成,男生一起读。
读着读着,有没发现,这些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一幅优美的画)
9、师: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锡惠美景中二泉景的赞叹,也是二泉映月琴声中表达的内容之一。
让我们边听琴声,边想象画面,通过你的朗读,将这样的一幅美景呈现出来。(先听20秒,后读词)
10、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光要能发现美、欣赏美,更重要的是要能运用美!老师初来镇江,你能用上这里的两三个词介绍你们这儿的美景,给老师做个旅游的向导吗?
第 5 页
片段三
感悟创作源泉之——坎坷经历
1、二泉的景色是如此之美,可是我们之前听到的琴声中,却分明有着那么多的辛酸与凄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段话或一个词吗?(相机板书:坎坷经历)
2、学到这里,老师不禁想问:你们了解阿炳吗?(生交流)
3、出示阿炳简介。
4、细细地读读这段话,用心感受一下,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弦?为什么这个词触动了你的心?
5、看着这些让我们正常人揪心的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6、音乐起:
难怪,我们在他的二胡声中听到了那么多辛酸与凄凉。
听着听着,我们似乎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出示)
还有许多许多内心的倾诉,情感的宣泄!(板书:……)
片段四
线索呈现——整体感知
通过这节课语言文字的学****让我们对这首名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优美的风景、坎坷的经历都是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源泉。
第 7 页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阿炳的内心,走进这首世界名曲!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锡惠 坎坷
美景 经历
反思: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中只有真正地关注了细节,课堂才能因此而深远,学生与文本才能进行更有效地对话。
一、于细节中落实双基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