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6
松阳县“十一五”非遗工作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保留着民族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传递着民族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文化血脉、维护精神家园、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松阳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松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坚持不懈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整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一、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松阳县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极具特色,形态丰富。2008年开展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整合、筛选,形成2000多份调查表,项目涉及17个大类,包括方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医药等等,遍布全县各处。这些从先民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松阳人民的聪明才智,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无不体现着松阳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创造。
二、保护措施不断完善
由于受现代化、城市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许多千姿百态的民俗濒临消失,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为留住历史的记忆,让文化土壤和精神家园不遭损毁,松阳启动了“非遗”保护工程。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6
1、国遗松阳高腔的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将剧团演出纳入送戏下乡范畴,促进演出正常开展。松阳高腔剧团仅在春节期间,全县各行政村巡回演出达20余场。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文化遗产日期间,通过汇演、展示、图片等各种形式,使公众更了解松阳高腔的丰富内涵。2010年,全新编排的松阳高腔《叶法善除白羊精》和《张玉娘》,其中《玉娘喜相会》选段在我市进行了展演;
松阳高腔——火珠记参加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统戏剧展演活动,荣获了“优秀传承奖”的好成绩。
2、继绝传薪,加强保护。我县于2010年完成《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编辑撰稿出版工作,集中展现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继续扶持和推进传承基地建设,不断创新对非遗项目的扶持机制。村级基地承担专业性较强的传统表演为主,传承基地学校利用教学的场地、设备和庞大的受教育者等资源,承担普及、培训推广为主,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3、构建传承体系。我县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服务月活动,每年春节和年中安排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并召开非遗传承人座谈会,带去省、市、县政府《新春慰问信》和慰问金。同时结合非遗资料的收集完善,安排电视台和《新松阳》的记者对传承人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丰富非遗档案资料,提升现有非遗项目的等级。现各传承人都有了自己关门弟子,师傅一心带徒弟,徒弟虚心向学,进步很快。尤其是松阳高腔,通过传承基地老师的传帮带,小弟子们学习兴趣浓厚,表演技艺已逐步上路,已在学校、村居等多种场合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