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腰椎滑脱术后护理查房
疾病简介
病史汇报
护理查体
护理程序
目录
健康教育
PART 1
PART 4
PART 3
PART 2
PART 5
1782年比利时医师Herbinlaux最先描述了腰5椎体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
1854年Kilian提出脊柱滑脱症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椎体与其相邻的下一椎体相对向前滑移”。
1855年Robert指出神经弓缺陷是本症的基本病变。
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报道椎弓崩裂与脊柱滑脱。
1957年Taillard将脊柱滑脱症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椎体与其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滑移。”
历史回顾
疾病简介| 概述
PART 1 ● ● ● ● ● ●
腰椎椎体解剖
椎骨中较大者
椎孔大近似三角形
棘突呈矢状位的长方形板状,水平向后,尖端圆钝
椎弓与椎体连接处缩窄的部分称椎弓根
椎弓板位于椎弓根和棘突之间。
峡部:上下关节突间部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简单地说腰椎滑脱是指一个椎体在另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移位
腰椎滑脱症:当腰椎滑脱同时伴慢性下腰痛、腰骶神经卡压症和马尾综合征等表现。
疾病简介| 概述
PART 1 ● ● ● ● ● ●
腰椎滑脱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白种人发病2~6%,爱斯基摩人发病50%,28%儿童患者父母有峡部缺损;
2. 创伤学说:交通事故、应力骨折、疲劳骨折等外伤可导致椎体滑脱,运动员和重体力者多见;常合并椎体的骨折。
:先天发育不良为基础,后天应力损伤为诱因。
:椎间盘退变、间隙变窄,节段性不稳,关节突增生,椎体旋转。
疾病简介|病因与病理
PART 1 ● ● ● ● ● ●
Ⅰ型 先天性滑脱:先天峡部发育不良;
Ⅱ型 峡部性滑脱:峡部部分缺损,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
Ⅱa 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
Ⅱb峡部拉长,没有断裂,保持连续性;
Ⅲ型 退行性滑脱:椎间盘退变,中老年多见;
Ⅳ型 创伤后滑脱: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Ⅴ型 病理性滑脱: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Ⅵ型 外科治疗后:多见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术后。
疾病简介| 临床分型
PART 1 ● ● ● ● ● ●
:长期反复发作,站立行走、负重及弯腰加重,卧床休息减轻;
: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膝腱、跟腱反射异常,直腿抬高试验(+);
:间歇性跛行;
:鞍区麻木,大小便异常,下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不全性瘫痪。
疾病简介|临床表现
PART 1 ● ● ● ● ● ●
X线片:X线表现对于腰椎滑脱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站立位的前后位、左右斜位、侧位及动力性X线片。
CT:对峡部病变的诊断率较高。三维重建可以明确椎间孔变化及滑脱程度。
核磁共振检查(MRI):可观察腰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各椎间盘退变程度。
椎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对检出椎管内突出物价值较大。只在神经体征明显、不排除肿瘤或计划在术中行复位者时应用。
疾病简介|诊断性检查
PART 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