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及大核战役
 
   
 
 
 
 
 
 
 
     
 
 
 
 
 
对智能手机而言,其性能和体验基本就取决于内置的移动处理器(准确来说是SoC,而高通还将旗下产品统称为“移动平台”),因为这颗芯片集CPU、GPU、ISP、Modem等多个功能模块于一身,牵一发而动全身。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主流处理器始终坚持以Cortex-A53作为大小核心架构,从而制约了其性能的发挥。随着主流处理器的竞争愈演愈烈,Cortex-A73/A75有望成为它们的“大核”,进而一改往日的颓势。
小核演大核的尴尬历史
智能手机所用的移动处理器全部基于ARM架构或ARMv8指令集定制而来(包括自研、魔改和原生三大类,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本刊2018年第3期《跳动的心 解读移动处理器性能差距之源》这篇文章),目前ARM针对手机定制的核心架构包括Cortex-A53、A55、A72、A73和A75(表1),其中A53和A55定位“小核”,而A72、A73和A75则定位“大核”。“小核”可以独自存在,而为了兼顾功耗,“大核”却必须搭配“小核”。
主流处理器泛指2000元以内的智能手机常用的芯片,出于成本和工艺的限制,它们普遍都是基于Cortex-A53架构而生(图1),并衍生出两类组合形式。下面我们就通过常见的八核处理器加以说明。
第一类是以高通骁龙625和骁龙626为代表(图2),它们都内置了8颗Cortex-A53核心,并全部都能
“扮演”大核,。
第二类是以骁龙400系列、骁龙630和联发科Helio(曦力)P10/P20/P23/ P25/P30为代表(图3),以Helio P23为例,它同样内置8颗Cortex-A53核心,但却让其中的4颗Cortex-A53核心“扮演”大核,,而另外的4颗Cortex-A53核心则“本色出演”小核,。这种类别的优势是能耗比相对更好一些,但缺点则是多核性能不如第一类。
问题来了,无论Cortex-A53如何“扮演”大核,并将它们的主频拉到再高,也无法和Cortex-A72等“原生”大核抗衡。原因很简单,Cortex-A53和Cortex-A72的关系就好像自行车和摩托车,哪怕你给自行车套上了哈雷的外壳,也弥补不了自行车机动性差的先天缺陷。
好消息是,Cortex-A53长期独占主流移动处理器的格局即将成为历史,继三星Exynos 7872之后,高通和联发科也纷纷祭出了新一代主流移动处理器,并刷新了性能新高度。
高通:骁龙636参上
2年前,高通骁龙625凭借着14nm LPP工艺和均衡的CPU/ GPU性能,成功地击败了联发科当红的Helio P10,并被无数手机厂商青睐,从而获得了“一代神U”的光荣称号。随后,高通还先后推出了骁龙626和骁龙630,希望它们能延续前辈的辉煌。
遗憾的是,Cortex-A53架构先天孱弱,哪怕是较新的骁龙630也很难满足用户对性能的预期,而新一代的
Cortex-A55还未商业化量产,所以高通决定改变主流移动处理器的架构策略,祭出了全新的骁龙636移动平台。
看到骁龙636,很多人都会将其视为骁龙630的接班人,并“想当然”地认为它们的性能提升幅度应该和骁龙630相较于骁龙625持平。实际上,骁龙636的真实身份却是骁龙660的“弱化版”,别看它的数字序列和骁龙630更为接近,但实际性能可是看向骁龙660的。
简单来说,骁龙636最早曝光于2017年10月17日的中国香港通信峰会,它同样采用了成熟的14nm FinFET制程工艺,而且与骁龙660和630移动平台管脚和软件兼容,从而使已采用这些平台的OEM厂商可以快速、高效地将骁龙636添加至其终端阵容。
驍龙636最大的特色,就是和骁龙660一样是由4颗性能级Kryo 260核心(大核,)和4颗效能级Kryo 260核心(小核,)组成的八核处理器(图5),其中的大核和小核分别是高通基于CortexA73和Cortex-A53“魔改”而来[-]的半自主构架。同时,骁龙636还采用了和骁龙660一样的Spectra 160 ISP、Hexagon 680 DSP和X12 LTE基带,只是GPU换成了Adreno 509(表2)。
得益于“大核”的加盟,让骁龙636获得了秒杀骁龙630和骁龙626等前辈的实力(图6),并在多媒体优化和网络性能上也有了大幅升级。
但别高兴得太早,虽然骁龙636表面上和骁龙660相比就差了C PU主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