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docx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9/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他们不受当时词曲声律的束缚,作品以豪放见长,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都独树一帜。但同时,两人因为个人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豪放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对豪放派代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
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相比于苏轼,辛弃疾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朝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辛弃疾渴望为国家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收复中原。但是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东南,对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不予理睬,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苏轼的代表作《破阵子》就体现了这种壮志未酬的豪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渴望祖国统一、战死沙场,但是壮士之心却屡遭打击,已是白发生的遗憾和无奈透露出英雄的矢志不渝。因此,在苏轼的豪放词风上,辛弃疾带有了更多了悲凉和消极情绪。在作词观念上,苏轼的作词和散文和诗作都有着非凡的代表作,他尝试着不同的文体,都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而辛弃疾则是专心作词,用其最真诚的情感体验去写词,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而且在作词的风格表现上,苏轼表达的是面对挫折时的达观,他以豁达的心胸将遭遇置之度外。而辛弃疾在词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