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pdf

格式:pdf   大小:1,025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pdf

上传人:wxc6688 2021/9/15 文件大小: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校代码: 10276
学 号: 143100027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论文题目: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
姓 名 朱 亮
学 科、专 业 法律硕士(在职)
研 究 方 向 刑 法
指 导 教 师 何 萍
论文提交日期 2017 年 10 月 20 日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
(摘要)
专 业:法律硕士(在职)
研究方向:刑 法
作者姓名:朱 亮
指导教师:何 萍
2013 年以来,全国各地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呈现井喷之势,相较于
以往同类犯罪,“公司化、密集化、网络化、隐蔽化”是如今非法集资犯罪的新
特征,随之而来为司法领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实践中,各地区司法机关、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本罪涉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新产生的问题都会有较大的分
歧,造成此类犯罪的判罚甚至完全无法在个案间进行比较,导致“同案不同判”
的结果时有发生。由于实践中绝大多数非法集资案件均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论
处,故尝试以犯罪构成理论结合实践办案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出一套较为行之
有效的界定规则,以期对完善本罪的适用提供一定参考。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体方面的探讨。由于实践中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基本均为公司形式,因此在认定本罪时,如何区分适用自然
人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尤为重要。在自然人共同犯罪中,实践中较为具有争议的
问题是对主从犯的认定;在单位犯罪中,如何确定主体以及单位犯罪内各责任人
员的认定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本部分结合刑法构成要件中主体理论与司法实
践,对实践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择要探讨,为后续问题研究作铺垫。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本罪主观方面认定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中在主观方面争
议较大的即是对行为人违法性认识的判定和非法占有目的的排除上。前者事关入
罪与出罪,后者事关与集资诈骗罪的辨别,因此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热
点。本部分首先肯定行为人构成此罪必须具有违法性认识,继而对本罪要求的违
法性认识的程度与具体考察提出观点。在非法占有目的辨析方面,本部分尝试从
项目虚假性、利息(犯罪成本)高低、资金用途或流向、行为人主观是否具有偿
1
还可能性四个方面以及从本罪至集资诈骗罪的犯意转化问题探讨实践中具有可
操作性的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方式。
文章第三部分,是对本罪客观方面争议点的探讨,一是对非法性的判定,提
出可以综合从行为本质以及侵犯金融秩序和财产双重法益的角度考虑;二是对共
同犯罪中“吸收”行为的判定,因为在共同犯罪中,单一行为人基本不可能自始
至终从事司法解释规定的全部四种行为,必然存在一个分工协作和管理指导的过
程,故通过对实践中常见的行为进行总结分析;三是对本罪“公众”的界定,反
驳了学理上的部分观点,认为不仅应当包括个人,还应当包括单位;四是对本罪
定罪量刑的要点之一:犯罪数额的具体判定提出基本原则与具体方式方法;五是
对特定人员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判定,对单位内部、亲友、上级等常见认定难题进
行研究探讨,以期对类似问题作一较完备的解答。
文章第四部分是对本罪与典型的正常融资行为以及与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其
他非法集资类罪名的辨析,通过与民间借贷、私募基金的比较总结一般区分原则;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