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教育创新问题要素和过程论文
本文关键词:
要素,过程,创新,学校,论文
本文简介:[摘要]薄弱学校的创新通常更能引发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创新便是如此。学校教育创新是制度企业家按照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愿景。在社会环境的支持下创造组织传奇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教育创新通常包括发起、采纳、实施和制度化四个环节。杜郎口中学在这些方面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普遍性,他
本文内容:
[摘要]
薄弱学校的创新通常更能引发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创新便是如此。学校
教育
创新是制度企业家按照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愿景。在社会环境的支持下创造组织传奇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教育创新通常包括发起、采纳、实施和制度化四个环节。杜郎口中学在这些方面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普遍性,他们做到了“自觉”与“自主”,抓住了学校创新的灵魂。
[关键词]
学校教育创新;薄弱学校;杜郎口中学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人们的目光更多地关注优质学校,对于薄弱学校的创新则关注较少。实际上,薄弱学校的创新更能引发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实现学校的根本转变。此外,薄弱学校也是当前新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使薄弱学校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成为摆在决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山东杜郎口中学在短短几年间,创造了薄弱学校转型的神话。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杜郎口模式”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的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的一所普通农村初中。1997年之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1997年,崔其升校长临危受命,带领全校师生大胆采用“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最终形成了“三三六”教学模式,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特点);“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既保证了升学率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创新因而被誉为“散发着本土性、原创性芳香的教学改革新篇章,充满着民族性、时代性、阳光的农村教改好榜样”,被认为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的先进典型”,引发了“课堂革命”和“颠覆性变革”。“杜郎口旋风”迫使我们不断追问,公立学校的创新为何总在风雨后?
学校教育创新实际上是经济技术创新在教育领域的移植。从历史上看,教育领域实际上更鲜明地体现了保守性。夸美纽斯首创的班级授课制延续200余年而风采依旧,古典大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也是历经数百年而矢志不渝。因此,从外部来看,教育领域的传承多于创新。究其缘由,就在于现代教育制度自创立之时,就将教育作为一个公共部门,并采用科层化的组织模式,此种组织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生。
公共部门的变革和创新常发生于自身运作或合法性面临深刻危机之时。个体心
理学
上的“温水煮青蛙”效应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采取无意识的自动适应方式,不会对自己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方式产生深刻怀疑。只有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个体无法以原有的方式逐步适应现状时,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惯习”,从而采取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