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书无用论驳论文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过去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听说连美国的教师节,都特意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可见这一点是名声在外的。现在天下太平,竟然有这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这确实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大家认为读书无用,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开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那么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那么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
现在我要诘问的是: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更不用说美国的35%了,为什么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就业难呢?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一切都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由于盲目地开放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失误,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有大学生顿悟:读太多书没用,
初中就够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应大学生。
排斥大学生的机制是这样发生作用的:为了尽快提高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往往采取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生产线的形式,结果使中国自身的装备工业(即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技术)由于失去了市场而在整体上陷入窘境,大量国企破产倒闭,大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而丧失。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更是连大批民营的民族产业也挤垮了。虽然外资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时机,但统计显示,外资在中国每提供一个就业时机,就同时消灭三到四个工作时机。因而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全球化正是形成中国产业分工位居低端,从而间接导致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原因。
奇怪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导致自己陷入窘境的全球化进程却是持一种热情拥抱的态度。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刻意误导之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有利于使自己的消费水平迅速与兴旺国家接轨。但大学生们陷入的一个最致命的误区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生产者,也就是说要先就业,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能够容纳自己就业的产业被挤垮,大学生成为靠低保生活的多余人口时,好莱坞电影中展示的那种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能越发像是梦中的景象了。
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够明白读书终究为什么会无用了;我们也就能够明白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为什么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可耻言论了;我们也能够明白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扩招与否上大做文章对
处理就业难问题根本上是无济于事的了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
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处世的形式,但他没有教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做。他只是机械地告诉我们,有几条路可以走,但做出最后决定的还是自己。但往往我们只会选择曾经走过的那一条,因为书告诉我们的其他路,有太多的未知和扭曲。比方说别人侮辱了你,你应该觉得愤怒,单数告诫你,你要平和,你要宽恕,如果你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