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8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小雄 2021/9/25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史必修二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 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 家”。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 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 早期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 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 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 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 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 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 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 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 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 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
(3)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 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夕卜: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 为时代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