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doc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10/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白银帝国》以一个晋商所建立的庞大金融帝国的兴衰为缩影,折射出富贾晋商的没落和动荡社会软弱政府的气候中一个民族的衰败。电影中,金钱磨不灭的仁肠义胆、强权压不垮的真爱挚情可谓是荡气回肠。
除此之外,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也着实值得我细细品味琢磨。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思考。【经济】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电影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场景:康家票号围墙里头,工人们正忙忙碌碌地归拢成箱成箱的银子,而围墙外头却是另一个世界,“穷、脏,生存的困难抢去了人们的尊严”。
同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资源占有量。何谓经济,经济的本质就在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而如何优化配置则是研究经济的重大课题。资源配置有两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预经济,“看不见的手”则是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权利掌握在统治者和贵族等上层阶级手中,也就必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与被剥削相应产生,康家围墙里外天上地下的不同场景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然。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最优资源配置。
现在来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改革中,以改革开放为例,不论城乡改革,尽管不免地总是导致一些阶级受益而另一些阶级利益受损,但是以市场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资源配置方式却在努力朝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方向努力着,这比封建社会是绝对的进步,比起电影中的普通平民,我也觉得更加幸福。
【银行】
:新兴银行的夕阳古老票号的黄昏
从康家天成元票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之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时的盛极一时,到1905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成立对其汇业的严重冲击,再到国民革命爆发国事大变票号业务的全面崩溃,一方面标志着我国旧式票号的没落,另一方面业标志着现代银行的逐渐发展和崛起。
首先,从管理组织形式上看,明朝钱庄和清朝出现的票号,都是封建式的,电影中康家天成元票号以严格的号规进行管理,具有鲜明的封建家族的管理风格,严厉苛刻但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银行业摆脱了这种封建家庭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发展。其次,从业务内容来看,一方面国家银行出现以后票号在传统的汇兑、收存、放贷基础上又增加了储蓄业务,比如电影开始票号中的繁忙景象“汇水七十五两,这是收条”、“五千两期票,照日本国汇兑率算,给票后三日兑现”表示票号的汇兑、收存业务面较广。户部银行开办以后,康家京号分行开辟了“一两开户”业务,广纳小额储蓄,在官方拿走大客户的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这也是银行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电影中康三和戴掌柜去上海学****提到了放贷抵押,银行的放贷抵押可以提高放款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增加了贷款者的借款成本,所以借款者会设法降低利息,电影中的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