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
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
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
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
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
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
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
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
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
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
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精品文档
(二)特色技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
精品文档
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为宜,时间15~20分钟,严防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艾灸(详见附录2)。
穴位贴敷: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1次,每次保留4小时,
10~14天为一疗程(其他详见附录 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慎起居、避风寒。
避免劳累,戒烟限酒。
。每天自查内容:观察双足 l~2
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
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
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谨防烫
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选择宽松的鞋袜,大小适中,鞋子轻巧,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不建议穿皮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
38~40℃(用水温计试水温,勿直接用脚试温),时间15~20分钟,洗净后用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精品文档
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
精品文档
趾甲修剪不宜过短,不随意自行剔除胼胝。
预防外伤:指导患者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足部疾患应及时治疗。
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涌泉等穴。
(二)饮食指导
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