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案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撰写时间 2003年1月
课次
第四次课(2学时)
教学内容
细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的
掌握脓疱疮的病原及防治;掌握丹毒的病原菌和临床表现;了解毛囊虫、疖、痈的临床表现。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重点:脓疱疮的病原、丹毒的病原和临床表现
难点: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对应的疾病举例以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教学时间
的分配
脓疱疮: 1学时
毛囊炎、疖和痈:
丹毒:
课后小结
皮肤细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脓疱疮俗称“黄水疮”,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毛囊炎为毛囊口化脓性炎症。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融合即形成痈。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细菌性皮肤病
皮肤细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皮肤上,见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类型的皮损(如溃疡),常由革兰阴性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所致。
第一节脓疱疮(impetigo)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
病因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二、临床表现
(impetigo vulgaris):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周围绕有明显的红晕。疱壁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灰黄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严重者高热达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impetigo bullosa):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于掌跖。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晕。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本型也好发于新生儿,特别是体质较差者,又称新生儿脓疱疮。起病急骤,皮疹初为豌豆至核桃大或更大的水疱或脓疱,疱液初清亮,迅速变浑浊,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皮损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全身。体温高达39℃以上。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可因伴发毒血症、败血症、肾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
(ecthyma):又称臁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多见于下肢和臀部。病变可深达真皮,中心坏死,形成黑色蛎壳样痂壳,脱落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