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平汉战役上党战役的胜利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标志着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然而国民党不但丝毫没有执行“协定”的诚意,反而更加速了对解放区的进攻。正确侦判敌情当时刘邓首长对汉、同蒲、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解放区突贯进攻的形势,作了如下的分析:四十军、三十军、新八军、三十二军配合伪军孙殿英部为第一梯队,约 45000 人; 二十七军、三十八军、八十五军、七十八军为第二梯队,约 55000 人, 总计兵力约 10 万人,沿平汉路向石家庄、北平挺进;以十六军、第一军、第三军为左侧卫, 沿同蒲路、正太路, 经榆次、石家庄北进; 以十二军、九十七军和伪军吴化文部为右侧卫, 沿津浦路经徐州北进。他们企图控制铁路、发扬美国现代化装备之优势, 割裂我各解放区的联系, 压迫我军退入农村或山地, 而便于各个歼灭之。这三路进犯军,以平汉路的为主。但因为它的左、右侧卫是战略上的策应,难以作战役上的策应,故平汉线上的敌人,仍然是孤军深入。这些进犯军善于阵地战,特别长于工事构筑和固守,射击亦较准确; 但缺乏机动和反攻击精神, 尤不善于运动战。在野战中, 他们惯于以正面部队巩固阵地, 钳制对方, 以有力部队施行一翼或两翼包围, 或以优势火力给对方以有力的杀伤。他们的装备较笨重, 行动迟缓, 互相间的协同和支援很差, 对后方顾虑多, 怕我军抄他的后路。他们不善于白刃格斗, 最怕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打遭遇战和夜间战斗。这些进犯军,都是原西北军的底子,比较有战斗力,军官较有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统驭力强;士兵久经训练,在编制装备上火力重于突击。三十军是半机械化部队。这些部队中有主张和平、反对内战的爱国分子,高树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确判断地形和选择战场根据敌我态势和地形条件,刘邓首长把战场选择在平汉线东侧滏阳河以南、漳河以北的河套里。这里是多沙地带,不好挖工事,无坚可守, 北有滏阳河可挡住敌进路, 南有漳河可阻断其退路, 可以把敌人的长处转化为短处, 使我可以避其长击其短。且我东西有纵深的根据地和广大人民的支援,可利用滏阳河、漳河间的横幅地带向敌人实施钳形攻击。为了准备战场,刘邓首长令平汉线上的太行军区部队于上党战役结束后攻占磁县县城;冀南军区部队在太行区部队的配合下,攻占邯郸; 命令陈再道所部迅速回师平汉线, 并指令在平汉线上的所有部队统归王宏坤、陈再道、宋任穷指挥,以坚强的部队控制汤阴及其两侧,监视、迟滞敌人北进, 主力迅速占领临洺关、紫山两要点及临漳、成安、肥乡三城。与此同时, 还指令战场附近党政军民大举破路、平沟、拆堡, 以便于进行运动战。集中意志集中兵力为了准备作战部队便于统一指挥,经军委同意,刘邓首长命令将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军区部队主力, 依次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四纵队。一纵队以杨得志为司令员, 苏振华为政治委员; 二纵队以陈再道为司令员, 宋任穷为政治委员; 三纵队以陈锡联为司令员, 彭涛为政治委员; 四纵队以陈赓为司令员, 谢富治为政治委员。除四纵使用于同蒲路方向作战外,其余均集中使用于平汉路方向。党中央在指示中强调指出: “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 是为着反对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同志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同志, 立刻签署了中央局和军区的指示,对全区各级党委、各军区和各纵队提出了具体要求: “所有的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 均须集中意志, 大部分亲临前线参战”。并指出:“应放松次要方向, 应将大军使用于平汉线有决定意义的方向”, “集中意志、集中大军, 是争取胜利的关键”。因此, 除了动员 10 多万民兵自卫队和人民群众参战和担任战勤工作以外, 调集了 6 万多主力部队用于平汉线上, 力争战役的胜利, 以完成党中央、毛主席赋予晋冀鲁豫区的战略任务。此外, 刘邓首长还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 结合上党战役的经验, 除进行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外,还发出了战术指示。这次的战术指示共计 7条,是根据敌情、地形以及互相行动的相关情况而拟定的。这种预见式的战术指示, 使部队在战役、战术上都有了底, 打起仗来有办法, 更有克敌制胜的把握。具体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集中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于漳河北岸到临漳关段平汉铁路两侧, 分路西、路东两军。路西军由杜义德、韦杰指挥所部为右翼队,于蒋军先头到达安用后,除以有力一部与敌保持接触外,主力隐蔽集结于漳河北岸彭城山地待机作战; 陈锡联、曾绍山指挥所部为中央队,先到武安准备, 适时集给于峰峰及其以北山地待机作战; 秦基伟、孔庆德指挥所部为左翼队, 在肃清临漳关、紫山地区伪军后, 集结于邯郸西南地区待机作战。以上各部统由王宏坤、陈再道、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