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doc

上传人:tswng35 2016/7/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 01 始发愤-康震百家讲坛讲稿分享到: 1 发布日期: 2012/11/13 10:41:00 来源: 作者: 点击: 34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 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 以及明朝公an派的三袁兄弟(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 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an派”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 传之后世, 谓之经典。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 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第一集《二十七,始发奋》,敬请关注。百家讲坛【 MP3 、 MP4 、讲稿】全集百家讲坛_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MP3 下载】康震百家讲坛_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MP4 手机视频】康震【康震】苏洵的名气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 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第一, 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爸爸。他这个爸爸, 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 父名因子贵而显。第二个原因是他上了《三字经》了。我们知道在《三字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说苏洵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 他那么大岁数了, 他还知道后悔要读书, 你们这些小的, 早早地就应该立志读书。他变成一反面教材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我们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不对,如果苏洵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这么一不靠谱的、不长进的父亲, 怎么会培养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呢?这逻辑关系不顺。再者说了, 这么优秀的两个儿子,怎么会就有一个不长进的父亲呢?这倒推也推不过来,所以此事颇值得琢磨, 还得从头说起。这苏家, 眉山苏家是大姓, 望族。苏洵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 一个叫苏澹, 一个叫苏涣, 哥俩儿都中了进士, 厉害吧。苏澹英年早逝, 苏涣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 在当地影响非常大。什么叫影响非常大?因为苏涣中了进士的那一刻起, 他当时中进士的时候, 街上、他们家里头都挤满了人, 就围观他。他的中进士和到外地做官, 对眉山此地读书的风气、考科举的风气、考中科举做官的风气, 有极大的影响, 他等于改变了当地的一个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苏洵十八岁的时候读书, 你注意, 苏洵在十八岁的时候读书考过一次进士, 没考页眉... 页脚. 中。大家说没考中这个很常见, 古代科举进士那么难考, 哪能一次就中呢。他问题是考了一次之后, 不考了。不但不考了, 哥们儿不读了, 不读书了。这怎么回事?你说这俩哥哥都挺好的,怎么到了小三这儿,他就不读书了呢?最奇怪的是他爸爸苏序也不着急。同村人说: 你儿子天天搁外头游山玩水、游荡不归, 不管管他?让他跟两个哥哥学****别人问他的时候, 他笑而不答, 对他这个儿子是纵而不问。问急了他说一句:“非忧其不学也”, 我从来不会为他读书的事担心。觉得很奇怪了, 怎么回事?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序对那两个儿子督责有加,要求很严格。一边紧来一边松,这原因何在呢? 说起来很奥妙, 其实也很简单。第一, 苏洵读什么书?他两个哥哥读什么书?在宋代要考科举,那就得读“声律记问之书”。什么意思?第一,你得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韵之文, 得写骈体文。这个东西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 就是这块敲门砖, 他拎不起来, 他不擅长写这种韵文和诗赋。第二,“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 这他也不擅长。所以他是有原因的, 他不是真的不读书, 而是这一类的书他读不了, 他不爱读。他父亲苏序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 真要读书, 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 所以他现在游荡不回, 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 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 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这还有第二个实际的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 其实是跟苏序的个性有关。你想, 这什么爸爸有什么儿子。苏序这个人个性极为不同寻常, 他不爱读书、乐善好施。曾巩后来在给苏序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 “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