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神分析“口误”评析 01应用心理学( 1)班李家齐 32号摘要: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论。这个潜在的心理活动,人们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它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外部行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着的,主要是违反成年人道德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儿童时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弃而不用的欲望。这些欲望不时地要求在意识里表现出来,但是只有改头换面地以神经症的症状、梦境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如遗忘、笔误、口误)等,才能表现出来。就个人而言, 我是赞成弗洛伊德这项观点的。正文: 口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在这种很习惯了的现象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东西在支配着呢? 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我们自身察觉不到的无意识领域。“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①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这一发现,使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无意识”,并称“对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 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②这里先举个例子。“9·11”事件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里一条新闻就是关于“9·11”的。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 2002 年9月的报道,“基地”组织高级头目哈里德谢克·穆罕默德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大肆吹嘘其策划“9·11”事件的经过,但可能由于“走嘴”,他无意间泄露了该组织最重要的秘密:本·拉登已经死了。事情是这样的,由“基地”安排,半岛台驻伦敦首席记者尤里·富达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被蒙面后来到两名“基地”头目藏身的公寓,并分别对 38岁的穆罕默德和 30岁的本纳什布进行了采访。在两天的采访中,穆罕默德一再使用过去时提及本·拉登,富达因此作出拉丹已死的结论。这次“基地”组织煞费苦心安排了半岛台的采访,但记者只见到拉登的助手而不是他本人使人怀疑拉登已不在人世。富达说:“这次采访活动显示“基地”组织高层出现混乱,我现在相信拉登很可能已经死了。”在这里,“基地”头目的话就是口误。我认为,哈里德谢克·穆罕默德使用过去时描述拉登的行为,这种口误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既不自觉地暗示了本·拉登已经死亡,又表现出了他对于这件事情有种微妙的感觉--如果本·拉登真的已经死亡,意味着他或许可以成为“基地”的新领导人;但又因为本·拉登生前和自己是一起的,也可以说是战友吧,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表现的大喜过望、欣喜若狂,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穆罕默德的口误如期而至。一个人口误往往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口误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嘴巴也是心理的反映, 即使有时候你不想把心里隐藏着的东西说给别人听,但口误往往会暴露你心中的所思所想。”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重要的行动和决择总是归因于动机的, 只有在不重要的事件上,我们才会说我们能这样或那样行动而任意决择。哪儿没有意识的动机,那儿必有一种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