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第四种感情,叫翁瑞午和陆小曼
在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词句:“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高的,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
许多人猜想徐志摩在世的时候,陆小曼和翁瑞午的感情关系发展到了何步骤,亲密程度超过朋友范畴否?或许,这样的一份履历可以说明一些真相。
因为小龙陆小曼一生率真,她不会撒谎,也用不着撒这个慌来圆那些曾经的质疑。她从来不需要为某事辨别心声。人世间事,自有定数,不是靠几句申诉可以明了的内核。这样一份真实的记录,时间和事实都已很明确,陆小曼因此受到外界的强烈指责。舆论之下的翁瑞午,从来没有放弃过陆小曼,一生为陆小曼看病,治病,陪她笑,陪她哭,陪她作文、作画。
陆小曼对他说我们“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是翁瑞午依旧一往情深,坚持与陆小曼走过人间的风风雨雨,从没有撒手。
胡适曾来信说:“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
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
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她对翁瑞午约法三章:不许翁抛弃发妻,她也不愿和翁瑞午名正言顺结婚,宁愿永远保持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因为一则她始终不能忘情徐志摩,二则翁之发妻是老式女子,离异后必无出路。
这样的约定可以看到陆小曼的为人处事,理性忠厚,善于为他人着想。翁瑞午对小曼始终如一,坚守不离。试问,有几个男儿能做到他这样的境地,世间真情,翁瑞午演绎得朴实自然,也荡气回肠。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徐家人慢慢地就中断了对她的资助。为了供养陆小曼,翁瑞午不得不将自己的所有收藏变卖。
1960年前后三年,物质奇缺,为了一包烟,一块肉,翁瑞午不惜冒着酷暑、顶着严寒排长队去设法弄到。
他有一香港亲戚,时有副食品惠寄,翁瑞午也只取十分之一,余者都送给小曼。陆小曼发病,他端汤奉药,不离左右,直至1961年故世。
1961年,翁瑞午临死前两天,约赵清阁和赵家壁见面,“好友”(翁瑞午)抱拳拱手地招呼我们,说道:“今后拜托两位多多关照小曼,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不尽的。”
翁瑞午去世后,翁家人依旧将陆小曼作为一种亲属在照看着,这种特别的关系,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就是这么存在和发生着。陆小曼的干女儿何灵琰出国多年后,到了老年重新看待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关系是这样说的:“现在想想这个人也算多情,他对干娘真是刻意经心,无微不至。徐干爹去世后,他更是照应她,供养她。后来干娘烟瘾越来越大,人更憔悴枯槁,而翁干爹又是有妻有子的人,她给他的负担重,而他却能牺牲一切,至死不愈。细想若无翁瑞午,干娘一个人根本无法活下去。”
十几二十年走过,他们早已融为一体,不是夫妻胜似夫妻,习惯成自然,谁也离不开谁。
陆小曼对待感情,一生其实都很认真、坦然。
有人说过她与徐志摩的结合纯粹是恋爱游戏。但是,不管与翁瑞午过从多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