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9 -
2010年度宿州市埇桥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培养创新精神
单 位:埇桥区时村镇第二初级中学
姓 名: 马 卫 东(**********)
- 1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摘 要
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且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 标新立异
曾有一个问题,很简单,却也难倒了许多人,这个问题最通俗却又最发人深省……这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所讲述的一个问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据调查,美国小学生有40%说船长是43岁。因为75和32这两个数,加起来为107,不会是船长的岁数,相乘相除也都不合适,因此只能相减,故得4岁。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甚至在某重点中学的高三,仍然有学生得出43岁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一位美国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实例。
- 3 -
笑话虽出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却在教育身上。在课程改革热闹非凡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课改背后,也透射出课改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革新中国教育》中张奠宙教授提出:创造教育,要思考原始问题。如果我们面对的问题大多是“考据”式的问题,一味的做“逻辑求证”,那么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原始问题,也就无暇顾及了。回顾我们的教育,我们一直在专家的言论、观点、要求、规则中徘徊不已,总是对某些新潮的用词、创新的理论亦步亦趋,而缺少了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自己对教育原理的运用----缺少原始场的实践,缺少静心的揣摩。在文献的夹缝里求生存,“小心有余、大胆不足”,不敢面对现实的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旧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胜与好奇,一字之差,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学习、研究、问难,而我们更多的是在做“问答”,为试题而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创造。
有的地方不太注意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太小,学生不敢发表不同的观点没有学习的自主权,没有创造的氛围,就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只有创新,老师才能敢教,学生才能敢说。敢教,老师才有了创造性。敢说,学生才能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那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3 -
二、注重学生情感,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诱发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丰子恺的《竹影》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竹以它的品质征服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