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彩解读 胆囊腺肌症
基本资料患者男,62岁
主 诉:体检发现胆囊占位4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15年10月体检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不伴恶心、呕吐,不伴发热、寒战、黄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胀、腹泻、黑便或血便、停止排气排便,无胸憋、气紧、心前区无不适感等症状,由于为影响生活,未在意。2015年12月于XX医院复查腹部彩超,提示富血供病变。
影像检查
胆囊不大,囊壁光整,囊内可见带蒂状软组织密度影,轻度强化。
诊断结果
胆囊内软组织密度,CT考虑良性占位,胆囊息肉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1、慢性胆囊炎伴假腺腔形成,黏膜内可见胆固醇性沉积,胆囊底部局灶腺肌瘤样增生(*1cm*cm)。
2.(腹壁)送检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间质灶状出血,血管周小灶状炎细胞浸润,考虑间皮来源良性囊肿。病例分析概述
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常见病变,据报道,胆囊切除的标本中有2%-8%发现本病,典型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壁深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最主要的学说是由于胆囊异常收缩导致胆囊腔内压力增高,形成罗-阿氏窦,类似结肠的憩室病
胆囊腺肌瘤病可以分为三型:局限性、节段型、弥漫型。局限型胆囊腺肌瘤病易与胆囊癌相混淆,尤其是在无法识别罗-阿氏窦时。
节段型胆囊腺肌瘤病可见胆囊环形狭窄,将正常胆囊分隔为2个腔。
胆囊腺肌瘤病女性多于男性,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痛,其中超过90%的患者并发胆囊结石。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为偶然发现。
尽管胆囊腺肌瘤病不是一个癌前期病变,但有少量文献报道胆囊腺肌瘤病患者进展为胆囊癌——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胆囊腺肌瘤病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有关。
疾病影像特点
目前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瘤病的文献较多,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内多发囊性灶,声波产生“振铃”效应。
MRI诊断胆囊腺肌瘤病的文献相对较少,但普遍认为MRI对本病的检出和确诊不逊于超声,明显高于CT。标准的MRCP序列(2D SSFSE和3D FRFSE)有助于显示充满液体的罗-阿氏窦和胆囊壁增厚。
通常我们进行常规肝脏MRI扫描时,空间分辨率较低,且扫描中心不在胆囊,脂肪抑制效果不佳,所以正确诊断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我们开始就知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胆囊,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序列的设置,如选择较薄的层厚、扫描中心对准胆囊区以更好地匀场。
SSFP序列将非常有助于本病的检查,如本病例的3D SSFP序列,通过20秒屏气采集,很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囊腔变形、多发罗-阿氏窦。采集的数据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CT表现
弥漫型:
,胆囊腔狭窄,胆囊的腔内面及浆膜面光滑,肝胆界面清晰。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胆囊黏膜层和黏膜下区强化,门脉期强化向外扩展,延迟期胆囊壁强化范围扩大,黏膜层和黏膜下的基层呈不均匀强化或较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