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养猪场做好三点养猪则事半功倍近年来, 我国规模化养猪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由于猪的数量多, 饲养密度高, 运动范围小, 不少养殖场粪便随地堆积, 污水任意排放, 严重的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 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 为某些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 如何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 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显得至关重要。 1 、外部环境控制(1) 植树种草进行绿化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进行环境绿化, 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作用。在猪场内的道路两侧全部栽植行道树, 每幢猪舍之间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速生杨树等, 场区内的空地种上蔬菜、花草和灌木,在场区外围种植 5— 10 米宽的防风林。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减低 70% — 80% ,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 10% — 20% , 还可将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 25% ,臭气减少 50% ,尘埃减少 30% — 50% ,空气中的细菌减少 20% — 80% 。(2) 搞好粪污处理 1 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 6kg 计, 则是人排粪尿量的 5倍, 年产粪尿约达 吨。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 1 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 30kg 。1 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 6吨, 年排泄粪尿达 2500 吨; 采用水冲清粪则日产污水达 30 吨,年排污水 1 万多吨。据测定成年猪每日粪尿中的 BOD( 生化需气量) 是人粪尿的 13 倍。这些高浓度的有机污水,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囤积场内,必然造成粪污漫溢,臭气熏天,蚊蝇孽生。其中不乏病原微生物, 还可给猪群带来二次污染。如果随意将粪污排放到江河、池塘内, 则可使水质发生富营养化污染, 有时在污水中还含有超标的酸、碱、酚、醛和氯化物等残留的消毒药液, 可致死鱼虾, 能使植物枯萎。如果忽视或没有搞好猪场的粪污处理, 不仅直接危害到猪群的健康,也影响到附近人们的生活环境。猪场的粪污包括固体和液体两个方面: 一是固体, 即干粪, 比较容易处理。可直接出售给农户作肥料或饵料, 亦可进行生物发酵, 生产出猪粪生物有机肥, 这种肥料除了保持猪粪本身的肥效外, 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若同时加入相应的菜粕、多种微量元素还可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机肥。干燥的成品便于包装运输和使用。这样不仅可消除污染源, 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此, 规模化猪场应采用人工清粪为主, 尽可能不用水冲栏圈,实行粪水分离,以便提高猪粪有机肥的产量和质量。二是液体, 即污水, 是从各幢猪舍的沟渠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内高浓度的有机污水。目前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首先进行固、液分离( 可用沉淀法、过滤法和离心法等) 将分离出的固体部分作干粪处理,液体部分再进行生物氧化、厌氧处理或用于人工湿地。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可将处理后经检验合格的上清液回收后再用于冲洗猪圈。 2 、内部环境控制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 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 因此, 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而这些因素又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 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 门窗紧闭, 但造成了空气的污浊; 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 但增加了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