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初中
三本书可以看作一部书的上中下部分。是小说,乂像散文。主角是高尔基自己,经历 也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黑暗阴冷的气氛。阿廖沙并没有从小智商超群或勤勉克己,他和 大家一样玩游戏、恶作剧,被外公暴打。他的个性里最强的一点在于巨大的消化力和吸收 力,他不停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崇拜和学习他们的优点,然后厌恶他们的缺点, 抛开他们,自己继续向前。
从前教科书里高尔基那大叔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致当我看到它的正文时颇有些意外。 实际上,我没有在其中看见任何某主义的痕迹。类比中国的同时期小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我也不想就此完全改变对高尔基的看法。高尔基是座森林,你不能摘到整座森林里的一 颗蘑菇就说这就是高尔基,然而你也不能说,这颗蘑菇就不是高尔基。
另,大概由于高尔基在我国常年留下的印象,加之书名看来较励志,我在图书馆发现 其中有些版本是删节版,请大家阅读时仔细甄别。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 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 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 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 “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 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 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 《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 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 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 尔基写出了他最着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