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5章第3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好题材,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我们注意到, 与大纲教材侧重于知识的传承相比, 课标教材则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手段来获取有关知识, 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从生活到物理”等理念, 但在内容编排及具体处理方法上我认为尚有可商榷之处。课标教材第一版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是先安排了“生活中的透镜”( 第二节), 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 编者的意图是试图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 以体现“从生活到物理”这样一个理念, 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这样处理是失败的。经过第二节学习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似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三节) 。在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就有点难为我们的八年级学生了, 这样处理的结果导致了教师教得别扭,学生学得累。其实,《标准》也指出:“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也就是说将科学探究列入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化, 而是要使我们的受教育者“鱼”、“渔”兼得, 而且一味强调科学探究而忽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并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鉴于这个认识, 课标教材第二版中对这两节作了一些处理: 1 .在第二节中增加了从物理角度叙述像的概念的内容, 。但笔者认为改动后的教材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而有点走老路的味道。例如:教材第三节中在进行了一些叙述后指出: “……要有个参照距离才便于研究,不同凸透镜焦距不同,我们就用焦距为参照的距离,”紧接着要求学生做 u>2f、f<u<2f、u<f 三种情况下成像实验。这就属于不讲道理的灌输式教育了(为什么不是 u>3f 呢?为什么不是 2f<u<3f呢? =其实,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极好题材, 若把第一节习题 2 稍加拓展即可为该探究活动提供一个突破口, 可惜被忽视了。鉴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把第二节与第三节次序作了对调, 即先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再讲凸透镜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样是《标准》所倡导的), 本课时容量大课时紧,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光路图、表格和板书均用视频展示,表格设计暂不作要求,测透镜焦距另行安排。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不错的。教案一、复习引入( 5min ) 问1: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是上节( 第一节) 习题 2 的光路图( 视频展示), 对你有何启示? (会聚光线。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 透镜焦距越短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 问2: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 问3: 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 (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 问4: 若在该点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