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成语93473745-课件(PPT精).ppt

格式:ppt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成语93473745-课件(PPT精).ppt

上传人:2104259382 2016/7/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成语93473745-课件(PPT精).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话成语大话成语百步穿杨《《战国策战国策· ·西周策西周策》》载:楚有养由基者载:楚有养由基者, ,善射, 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由此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由此而来。而来。““穿杨穿杨””,不是穿杨树,而是穿柳叶。古诗,不是穿杨树,而是穿柳叶。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杨花,即文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杨花,即柳絮。柳絮。古代举足两次称为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古代举足两次称为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百步的距离,至少应在步。百步的距离,至少应在 150 150 米以上。现代射米以上。现代射箭比赛的射程,男子最远为箭比赛的射程,男子最远为 90 90 米。假如养由基今米。假如养由基今天参加奥运会的射箭比赛,拿冠军纯粹是小菜一天参加奥运会的射箭比赛,拿冠军纯粹是小菜一碟。碟。东汉末年,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谁也不想得罪,又劝说不下,就令人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远的辕门外插定画戟,事先与两家约定,若一箭射中画戟小枝,则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两家再厮杀。结果一箭射中。画戟的小枝虽然比柳叶大,但是吕布距目标远达一百五十步。因此,这一箭的难度当在百步穿杨之上。李广有一次在夜里看到远处有一只卧虎, 便一箭射过去。原来那是一块酷似卧虎的石头。走近一看,那支箭已经射到石头里了,可见力量之大。箭居然能穿石,李广自己也吃惊不小。于是又发几箭试试,却射不进去了。我猜测,如果历史上确有其事,那么李广的第一支箭,恰好射到石头有缝隙或者已经风化的地方。高超的射术,有时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威慑作用。唐朝名将薛仁贵,在九姓铁勒拥兵十余万来犯时,发三箭, 射死三名敌酋,九姓铁勒于是慑服归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最绝的还得数一箭双雕的射法。隋朝长孙晟有一次看到二雕在空中争食,一箭射去,贯穿两雕。唐朝高骈也有一箭双雕之举。话说回来,一箭双雕虽然是一绝,但毕竟属于滥杀。雕是食腐肉的动物,人一般是不吃雕肉的。射雕除了显示射箭人本领高强外,并没有什么意义。杜牧有两句诗说得有些人情味: “凭君莫射南来雁, 恐有家书寄远人。”然而,没有寄书任务的大雁,就该丧命吗? 不过,射箭者如果能有杜牧这种有限的人情味,就已经很难得了。一一箭箭双双雕雕梳理探究梳理探究成语: 成语: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来源: 来源: ( (1 1)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如: 完璧归赵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再如: 擢发难数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 “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 ”须贾说: “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以上这两个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投笔从戎””““退避三舍退避三舍””““唇亡齿唇亡齿寒寒””““一鼓作气一鼓作气””““门庭若市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来源: 来源: ( (2 2)前人故事)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如: 满城风雨, 满城风雨, 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 “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此外如““威威武不屈武不屈””、、““尾大不掉尾大不掉””、、““抱薪救火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来源: 来源: ( (3 3)寓言传说)寓言传说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如: 掩耳盗掩耳盗铃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