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doc

上传人:3144187108 2021/12/10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 87 万项
我国从 5 年前引入 “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 87 万项,其中列入
国家级 “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 1400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 “非遗”的有 35项, 是拥有世界级 “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与保护名录上 “非遗”数量“大跃进式 ”的增长速度相对应 的,是非遗申报过程中的很多大跃进现象: 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 保护措施不落 实,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 为入选名录不惜投入重金、 不遗余力、 志在必得。 而一旦入选, 就以为功成名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 甚至被扔在一边。 有的地方 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 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保护。 一些地方将 非遗过度进行商业化、功利化的 “开发 ”、“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走 样,甚至面目全非。
世易时移,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大多已被时代淘汰,个个落得濒临绝境,再经不 起任何折腾。目前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活动, 不 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 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 已势
在必行。
“一些地方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地方政府 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 这种做法是非常
令人担忧的。 ”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 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如今在全国普遍
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挖掘 “非遗 ”的含金量,而非保护。保护 “非遗”,当然是好事,但费解的是,那么多优秀的 “非遗 ”项目还未进入国家级名单,而目前名单 中,也还存在着作伪、良莠不齐等现象。此外,不少 “非遗 ”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现象 ]
煎饼也 “非遗 ”
近日, 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 “非遗 ”,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 国家级 “非遗 ”名录。如果煎饼申报成功, 那么盐水鸭、 驴打滚等特色小吃也理应位列 “非遗”名录。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中顾问、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表示,临沂煎饼 “申 遗”,让人想到了天津小吃。天津一下子报了三个,耳朵眼炸糕、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这样报
不行。中国的小吃太多了,我们能报几千个小吃吗 ?具有全国影响的八大菜系都没有申报,怎么
可能批准煎饼呢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此类项目的申报整体混乱,已占到了申报总 数的 1/5,大有把 “非遗 ”名录变成特色小吃大全的势头。
为申“非遗”每年浪费 3 亿元
每年成功申报国家级 “非遗 ”的项目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零头, 为申报所造成的浪费高达数亿 元。各地方申报项目必须准备文本和宣传短片。有的省份不会做文本,就花钱请人帮忙。 15 分 钟的电视片需花费 1 万至十几万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项目申报,全均花销不会少于 10万元。去年申报了 3600多项, “都是没评就做了宣传片的, 如果事先考虑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