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兰雨萌 骆幕晴 熊星星 周婕
秦月 陆虹辰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기
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比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的比较
1. 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的嫡长子世袭,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管理国家,在周礼之下,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且与分封制、宗法制紧密相连。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管出身,为国君、诸侯效劳。到秦代那么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锋利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剧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上下〕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到达;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开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那么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根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波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开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
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
宋代已有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