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最迷茫的18个问题
大学生最迷茫的18个问题
 
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学英语?怎么蜕变性格?怎么提高情商?学历重不重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哪个重要?专业和学校哪个重要?怎样避免被身边颓废之人影响?不喜欢专业怎么办?大学没学到东西怎么办?迷茫怎么办?……
思辨力是思维能力中的一种,即思考辨别能力。它是区别一个人成熟与幼稚的关键。很多人总是迷茫、走弯路、跟风盲从、纠结各种琐事,大抵都是思辨力这种软实力不够。
以下内容摘选自软实力公司总裁刘兴奇著作《大学生的坟》、《异类》等书。
作者介绍:刘兴奇,现任软实力公司总裁,80后创业者,著《大学生的坟》、《异类》等畅销书籍,研究集中于商业模式、营销管理、品牌战略等领域。作者经历曲折,业界跨度堪称奇迹。他大学因内向而躲在门后面看同学们开班会,现全国演讲上千场,为上百万人答疑解惑。他中文毕业,却教英语、做营销、搞策划、办教育、拍
人把它当成了唯一。考研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目标。有个专科女生因为她男朋友考上研了还很自卑,这类缺乏眼光和思辨力的人至死也不明白:现在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都是一帮菜鸟,因为真正有目标或喜欢所学的人不多,迷茫颓废混日子的比大学生更多。所以,对于这个女生来说,你管他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 ,记住他本质上是个菜鸟,就没啥自卑的了。
鼓励你考研的人,多半是学术界的教授和农民及一些类似农民的人(你知道为什么的),社会的态度会更多样化一些,不信你随便去问几个企业HR的态度。现在你的问题是:你想吃张家的饭,却听李家的话。真的很……(此处省去两个字)
另外还有一个很实在的判断要不要考研的办法,就是去目标院校听听课,现在婚前都进行试婚了,工作都实行试工(实习)了,但惟独没有实行试学、试研、试创业,这是悲剧产生的源头。
更多关于考研的论述,见《大学生的坟》一书。
 
2、要不要学英语
这也是我在讲座上讲了无数次的题目,但还是有很多人傻不啦叽地往这里冲。我不反对学英语,但提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学英语及怎么学英语。现在很多人只要一迷茫一绝望,就拿英语当救命草,却不知道英语专业的人都在找救命草。这种风气的形成很简单:学校的几个硬考试的推波助澜、外面培训机构的煽风点火。
但是你真的应该去看看那些毕业了的人:90%的人工作是用不上英语的,99%的人是过了四六级但不会讲英语的,大部分人都白学了。而且学英语最关键是要先明白你的目标:有人为了出国,有人为了当培训师,有人为了做外贸,有人为了考研,只是为了过四级,目的不一样,你学习的侧重点就不一样,所花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很多人傻不啦叽地跟着别人在“陪学”。
这世界上很多东西,并不是规定的,就是必须的;并不是别人在学的,就是适合你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只是个交流工具,对生活来说,不会说是没用的,对工作来说,没与某个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结合起来,是没用的。而且我尤其强调:在合适的情况下,做适当
的事情。比如从初一开始学了十年英语,效果可能还不如别人出国半年。当然你可能说你出不了国,那是因为你学的是英语,而别人在你学英语时做的是英语以外的事情。(看不懂的话,多读几遍)
更重要的是,大学四年要完成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很多人跟四六级同归于尽了。无数企业家说,很多人耗费无数的时间去背单词,却不曾投资过一点点时间、金钱、精力于思维、眼界、沟通表达、社会经验、性格完善等对人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3、要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很多人在生活中出现了这类问题,比如我专业还不错,但英语很差,要不要学英语;比如我善于思考,但不善于沟通,那我要不要去培养沟通能力?
很多学校就此开展一些无聊的辩论赛,各执一端,有人说扬长避短好,有人说扬长补短好。
其实要看具体情况:
有些短板是必须要补的,比如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自卑胆小、狭隘多疑、自私小气、优柔寡断等,不把这些短板补回来,生活都不快乐,更谈不上什么发展。
有些短板是可以不用管的:比如财务出纳不懂桥梁设计、音乐家不懂电脑编程、医生不会跳舞、乔布斯没有赵本山幽默搞笑。
 
4、是人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
其实都可以,就看谁的能量更大。比如你们寝室一个玩游戏的,他很疯狂很投入很“友好”,就把你们都教会了玩游戏。但若你能量更大,你可以把他影响得走上“正途”。但大部分时候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被环境影响的,因为他们的能量实在是太不足了,所以只能选择好环境了。
 
5、是要忍受孤独还是要合群?
有人竟然这样的问题也在纠结。这两者有矛盾吗?真正优秀的人是既能忍受孤独,又能合群的,看场合、看需要而已。
 
6、只要快乐就好?
当你准备努力某件事或行为克制的时候,某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