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从功能与目标上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
综合预案
专项预案
现场预案
应急救援方案
综合预案是总体、全面的预案,以场外指挥与集中指挥为主,侧重在应急救援活动的组织协调。
专项预案主要针对某种特有和具体的事故、灾难风险〔灾害种类〕,如地震、重大工业事故等,采取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减灾、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行动。
现场预案那么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如针对某一重大工业危险源,特大工程工程的施工现场预案要具体、细致、严密。
应急救援方案主要是针对些单项、突发的紧急情况所设计的具体行动方案。
从行政层面上
预案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和企业〔包括社区〕6级。
除非出现涉及全国或性质严重的特别重大事故灾难的危急处置情况外,
国家预案总体是一种宏观管理,以场外应急指挥为主的综合性预案。
省一级预案同国家预案大体相似。
市一级预案是整个预案体系中的核心局部,应既有场外应急指挥,也有场内应急救援指挥,还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和标准化操作程序。所有应急救援活动的责任、功能、目标要清晰、准确,每一个重要程序或活动必须通过现场实际演练与评审。
企业级预案大多是一种现场预案,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它强调具体的应急救援对象和应急活动的实践性。
一、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目的和原那么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目的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原那么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目的
由于操作、物料、环境等方面的不平安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发生事故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企业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部位或场所,应事先进行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后的状态定量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措施方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实施,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控制。
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防止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使事故局部化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原那么
生产平安是“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相应协调的一个最正确“秩序〞状态。所以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应由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构成。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日常平安工作的补充,并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根底。
应急预案应以保护人身平安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防护,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还须定期演习、检查和修订
制订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原那么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做到“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一方面:要在技术上采取措施,使“机一环境〞系统具有保障平安状态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一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平安。
这意味着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能根据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使事故局部化〕
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
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根本要求
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根本要求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几个主要方面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