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读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dānyuán)规划
第一页,共85页。
城市更新规划的背景
城市更新规划概念
城市更新规划的规范体系
城市更新规划流程架构与成果内容
城市更新规划特点(tèdiǎn)与难点
第1页/共83页
第二页,共85页。
(guīhuà)的背景
(guīhuà)概念
(guīfàn)体系
第2页/共83页
第三页,共85页。
86版经济特区总规奠定了原特区的空间总体(zǒngtǐ)格局。
特区(tè qū)成立之前的村落
80年代(niándài)中后期,杂乱的自发改建
改造后的东门老街
总规确定了特区的带状组团结构。规划建设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河大道等大的道路体系。
深圳城市发展 三版总规
第3页/共83页
第四页,共85页。
96版总规应对(yìngduì)了全市域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得到(dé dào)保护的旧围屋,很多已经消失
90年代(niándài)初的深圳
深圳高速发展
深圳城市发展 三版总规
1996版总规提出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骨架。 在此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并以组团为基本单位进行产业布局。
第4页/共83页
第五页,共85页。
以建筑(jiànzhù)加建方式 所形成的良好商业空间
依托(yītuō)周边良好氛围 而改造形成的 “京基100”
以旧工业厂房改造 过来(guò〃 lái)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10版总规指引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深圳城市发展 三版总规
在全国率先探索城市转型,编制过程公众广泛参与 规划重心从城市扩张转向更新
2010版总规提出了将前海地区规划为深圳一个新的城市中心。 前海也将成为深圳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深港新的对接点。另外,规划还将龙华、光明、大运、坪山等四大新城以及盐田中心规划为城市副中心,促进特区一体化和全市范围均衡发展。
第5页/共83页
第六页,共85页。
深圳
…转变成为人口(rénkǒu)超过1300万的全国经济中心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都市
当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区域形势和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新批准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深圳未来(wèilái)空间发展模式将由增量为主转变为存量优化, 城市更新成为了深圳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成为城市空间资源拓展的主要手段。
短短30年间,社会经济和城市(chéngshì)规模的迅猛发展让深圳从中国南方一个人口仅3万人的小渔村…
存量优化
增量扩张
第6页/共83页
第七页,共85页。
从三版总规划(guīhuà)来看深圳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更新阶段
主要
方式
对应城市发展阶段
对象
主要特征
突出问题
萌芽期(80年代初-90年代初)
自发零星式改造
城市萌芽期
老旧建筑为主
开发单位和旧村自发性的小规模拆旧建新为主
改造零散混乱,缺乏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忽视对整体城市面貌的考虑。
发展期(90年代初-本世纪初)
粗放式成片改造
城市快速扩张期
旧村、老工业区建筑、小型地块、旧商业中心
以市场为动力的自发式更新为主;政府开始参与局部片区改造
改造手段单一、忽视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改造强度过高、突破上层次规划控制指标等;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城中村”问题
加速期(本世纪初-至今)
大规模专门化改造
城市提升完善期
城中村、历史街区、老商业区、旧工业区、旧仓储区、旧居住区等
更新内涵规模扩大,方式更多样;政府积极参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并成立专门机构。
现实问题复杂性造成改造难度加大;忽视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土地投机现象
物质对象变化——规模增加,改造类型多样化
利益主体变化——多元化
运作模式变化——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更多涉入
管理机制变化——专门化、规范化
总体发展趋势
结论:
第7页/共83页
第八页,共85页。
城中村
全市城中村面积(miàn jī) ,总建筑面积(miàn jī)。
旧工业区
旧城区
全市旧工业区面积(miàn jī) ,总建筑面积(miàn jī)。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