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线路(xiànlù)规划设计
第一页,共60页。
2)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路由选择
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离开线路(xiànlù)直线方向或经由主路时,线路(xiànlù)路由有下列方式可供选择。
(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2)采用支路连接。
(3)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
(4)调整路网部分线路(xiànlù)走向。
(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第1页/共59页
第二页,共60页。
3)路由方案比选
路由对线路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影响重大(zhòngdà),应多做路由方案比较。吸引客流条件、线路条件、施工条件、施工干扰、对城市的影响、工程造价、运营效益等,是路由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
第2页/共59页
第三页,共60页。
4)影响线路的走向与路由确定的因素
(1)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
(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
(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
(4)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
(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yuǎn qī)结合
线路走向和路由方案的研究一般在1/50000—1/10000地形图上进行,特殊地段可采用(cǎiyòng)1/2000地形图,结合线路的技术条件和地形地貌,提出2~3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以进行方案比选和论证。
第3页/共59页
第四页,共60页。
(xiànlù)敷设方式
地下线 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
地面线 是造价(zàojià)最低的一种敷设方式,一般敷设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或郊区。
高架线 介于地面和地下之间的一种线路,既保持了专用道的形式,占地较少,又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小。
第4页/共59页
第五页,共60页。
(dìmiàn)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1)地下线与地面建筑物之间的安全(ānquán)距离。
2)高架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ānquán)距离。
3)地面线与道路及建筑物之间最小安全(ānquán)距离。
第5页/共59页
第六页,共60页。
(wèi zhi)方案比选
1)线路条件比较:包括线路长度、曲线半径、转角等。对于小半径曲线,在拆迁数量、拆迁难度、工程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宜推荐较大半径的方案,若半径大于或等于400 m,则不宜(bùyí)增加工程造价来换取大半径曲线。
2)房屋拆迁比较:包括拆迁房屋数量、质量、使用性质、拆迁难易等的比较。质量差的危旧房屋可以拆,住宅房易拆迁,办公房次之,工厂厂房难拆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一般要邻近安置;商贸房异地搬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拆迁难度大。
第6页/共59页
第七页,共60页。
(xiànlù)位置方案比选
3)管线拆迁比较:包括上下水管网、地下地上电力线(管)、地下地上通信电缆线(管)、煤气管、热力管等的数量、规格、费用及拆迁难度比较。大型管道改移费用高,下水管改移难度大。
4)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包括施工时改移交通的临时道路面积及便桥,恢复被施工破坏的正式路面及桥梁等。
5)其它(qítā)拆迁物比较:不属于上述拆迁内容的其它(qítā)拆迁。
6)地铁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包括施工的难易度、安全度、工期、质量保证、市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
第7页/共59页
第八页,共60页。
(fēnbù)原则
1)应尽可能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为乘客提供方便的乘车条件;
2)在城市交通枢纽、地铁线路之间与其他轨道交会处设置车站,使之与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3)应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tǔdì)开发结合;
4)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车站(chēzhàn)的数量及其分布
第8页/共59页
第九页,共60页。
(yǐngxiǎng)车站分布的因素
1)大型客流集散点。
2)城市规模大小。
3)城区(chéngqū)人口密度。
4)线路长度。
5)城市地貌及建筑物布局。
6)轨道交通路网及城市道路网状况。
7)对站间距离的要求。
第9页/共59页
第十页,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