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殡葬历史.doc

格式:doc   大小:7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殡葬历史.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1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殡葬历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什么是殡葬殡者, 死者入殓后停灵( 停枢) 以待葬, 葬者, 掩埋尸体。从人死到殡到守孝,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定制或****惯, 既有实质性内容, 也注重形式, 故谓之殡葬。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无疑包含着殡葬文化。对传统的扬弃,是殡葬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对殡葬历史的了解可提供对当代殡葬改革的启示与未来发展走势的预期。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 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 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 " 三月之殡。葬作藏解,如《礼记》: 国子高曰: 葬也者, 藏也。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 衣足以饰身, 棺周于衣, 椁周于棺, 土周于椁。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 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中国殡葬的起源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 受思维力低下所限, 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 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故《孟子· 滕文公上》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这种弃尸于野的作法, 只能说明原始人模糊观念中已有生与死的界限。自原始人产生灵魂的观念, 并从自己的梦境和意念中认为灵魂不死, 又由此发展为鬼魂观念; 死人的鬼魂比活人的灵魂更有力量,更能祸福人类。基于这种认识,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于是, 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就应运而生。从无意识地处理和埋葬死者到有意识地安葬死者, 而后形成的丧俗, 其间经历了约十几尤年乃至至几十尤年的过程。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的瓮棺均留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便是当时的人们用来供死者灵魂出入的孔道。我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 1933 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 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是一处以二次合为形式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 身上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骨附、钻孔的兽齿、石珠等装饰以及燧石石器等物。从人类文化学的资料来看,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时代晚期常见的丧葬仪式之一。红色象征鲜血, 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及其周围撒赤铁矿粉, 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 赋予新的生命, 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 只是长眠罢了; 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 或者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也有学者认野兽害怕红色, 是为了防止野兽对死者的侵害。至于放随葬品, 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上人间一样的生活。而随葬品的多少, 是死者在氏族中的身份地位和生者对他尊崇爱戴程度的反映。在一面多万年之前, 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 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 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 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作人压迫人的现象, 没有贫富不均, 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丧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