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28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dyx110 2016/8/14 文件大小:2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三语文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 4题。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 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 “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 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 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 1月4日到北大上任, 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 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 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 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 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 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 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 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 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 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 2006 年第 5期,有删改) 1、身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行为和措施改造或影响了北大,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请问以下不在其列的两项是:( )( ) A、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一直坚信“教育救国”的理念。 B、为了引进陈独秀,蔡元培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促使北大“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 C、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实行教授治校的好处。 D、1919 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E、蔡元培却于 1919 年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 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2、聘任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的体现。同是写蔡元培引进杰出人才,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学术界公认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本,予以简要论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4—— 7题。忘却生计:王安忆访谈当代小说处境如何?这个话题由王安忆来解读,也许是再合